【摘要】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见地势险要现象万千,叹之曰,山河之固,魏国之宝也!吴起闻之,谏之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夏桀、殷纣之国,空据天下之险,仁义不施而毁灭者也。一时之间,“在德不在险”成为后代大臣进谏皇帝广施恩德的金玉良言。但是,时隔多年,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竟成为千古笑话。
960年,赵匡胤称帝,树立北宋王朝,并因后周之旧,依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但在赵匡胤的心中,地势平旷的开封并非适宜的都城,他以为建都长安是下策,建都洛阳是中策,建都开封是下策,因而他不断希望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许长安,但因建国之初,需求稳定政权,所以暂时放置。直到十几年后,这个成绩再次被赵匡胤提起,但却遭到一团体的坚决支持!
976年3月,赵匡胤带领文武众臣前往西京洛阳,前往父亲的陵寝祭拜。抵达洛阳后,赵匡胤见洛阳宫室绚丽,十分快乐,于是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甚至在洛阳南郊祭天。但赵匡胤的想法遭到的群臣的坚决支持,起居郎李符首先发难,他提出迁都有八难,赵匡胤不予理会。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出来劝谏,赵匡胤依然不从。这时分赵光义呈现了,而且他说了一句十分“不要脸”的话,让赵匡胤登时缄默不语,保持迁都的念头!兄弟俩见面后,赵光义首先提出迁都的困难,赵匡胤则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则解释道:“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晓得如今曾经呈现了冗兵成绩,他希望经过迁都,依托山河之险,猛攻天下。但这个时分,赵光义掷出了本人的杀手锏,他言道:“在德不在险!”
一听赵光义这么说,赵匡胤默然不语,等赵光义走后,宋太祖才对侍从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是名将吴起说的,指的是统治者治国应该修德政,不应该单单依托山河的险固。那为啥说赵光义说这句话就有些“不要脸”呢?
这是由于在这面前有着赵光义本人的阴谋,当然赵匡胤迁都也有着其他目的!赵匡胤迁都实践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就是他本人说的那样,“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其二,减弱赵光义的权力。众所周知从北宋建国开端,赵光义就不断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赵光义以亲王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时期,次要做了三件事:组建本人的权力;结交宫中宦官;笼络朝中武将。
因而事先赵光义在开封拥有十分大的权力,赵匡胤明白,假如一旦本人归天,皇位很能够会落入其手,因而想经过迁都,减弱赵光义的权力。那赵匡胤为啥预备迁都洛阳呢?由于知河南府(洛阳地域最高行政长官)焦继勋是本人的儿女亲家。焦继勋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假如迁到洛阳,未来赵德芳能顺利登基。但赵匡胤万万没想到赵光义的权力居然这么弱小,简直满朝文武都为他说话,另外他居然还拿出“在德不在险”的理由。假如本人迁都,选择依托山河之险,显然就是一位不修德政的皇帝,所以赵匡胤才暂时保持了迁都方案。
但赵匡胤不会想到他曾经丧失了最初的时机,回到东京5个月后,赵匡胤在宫中新奇离世,在宦官的协助下,赵光义顺利登上皇位,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年谜案!1127年,金国铁骑攻破东京汴梁,赵光义那句“在德不在险”也就成为笑话!
在德不在险:语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可以说,赵匡胤的战略目光还是非常远大的,他的这一叹息最终被历史证明,宋代不出百年果真被金兵攻破汴梁,徽钦二帝也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