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这其实是丁宝桢和恭亲王主持的军机处上演了一出“双簧戏”,绕过了慈禧太后,拿违背祖制说事,堵住了慈禧太后的口。
“辛酉政变”论功行赏,安德海很快成了太监总管,由于两宫太后是女流,不方便面见大臣,许多命令需要他去传达。于是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开始干预朝政,开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人生旅途
文 | 十年砍柴
曾国藩颇为看重的幕僚赵烈文,同治八年八月初六正在时任曾的直隶总督衙门中,他在当日的日记记载:
下午,入谒涤师(即曾国藩)久谭。闻太监小安儿假冒造办龙衣钦差,在山东招摇,为东抚丁宝桢揭参,奉廷寄沿途拿获,无庸问供,即行就地正法。本朝约束阉宦家法本严,自两宫垂帘,不得不假此辈传命令,遂成城社之恶,都门物议哗然。此旨一下,人心为之大快,朝政清明,可为额手。
八月十一日,赵烈文又在日记中载:
是日见丁抚来咨,安太监得海青县人,年二十六岁。已于八月初二在泰安截获,初六奉沿途正法之廷寄,初七斩之。闻丁抚入觐时,曾受当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谕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实有人訹之也。
这就是同治朝的大事件、让后人津津乐道至今的丁宝桢智除安德海。
安德海何许人也?他是慈禧太后最宠幸的心腹太监,此人自幼净身入宫,长相俊俏,又聪明伶俐。咸丰帝驾崩后,他为慈禧“垂帘听政”立下大功。咸丰死前任命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实际上是八位重臣联合摄政,而两位太后慈安和慈禧,以及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被冷落一旁。不甘心的慈禧和慈安太后商量后,拟一道密诏,盖了两位太后“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派安德海秘密进京,召奕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接到密诏后,以为兄长、皇帝奔丧为名,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又在安德海的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秘密见面商讨,最后叔嫂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褫夺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并将肃顺斩首于菜市口。
论功行赏,安德海很快成了太监总管,由于两宫太后是女流,不方便面见大臣,许多命令需要他去传达。于是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开始干预朝政,开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人生旅途。
同治七年冬,安德海上演了一幕“太监娶妻”的丑剧。他在京城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席,娶徽班名旦角、十九岁的美女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据说因为他伺候慈禧太后到了几乎形影不离的地步,这番娶妻便被老百姓添油加醋地传播,说他是个“假太监”,并没有完全丧失男人性功能,所以才让三十余岁的慈禧太后那么喜欢。这简直是淫乱后宫呀!这样的丑闻让法定地位高于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很是不安。
安德海得意忘形到什么地步呢?他不把年幼的皇帝同治和相当于内阁总理的恭亲王奕放在眼里。慈禧对年幼的同治帝管教甚严——孤儿寡母多半如此,而安德海服侍慈禧太后很舒服,慈禧十分信任他,有时候他还承慈禧之意训斥小皇帝。小皇帝也是有自尊的,同治帝幼小的心灵中对安德海充满恨意。
满清入关之后,鉴于明朝太监干政导致亡国,顺治帝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严禁太监干政: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这道上谕铸成铁牌立于紫禁城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作为爱新觉罗的子孙恭亲王,对气焰熏天的安德海自然很是憎恶,想一切办法来压制他。安德海自恃有慈禧太后做靠山,根本不把恭亲王放在眼里。同治四年,慈禧利用一位御史弹劾奕的奏折,亲笔写诏书,责奕骄盈溺职务,召对不检,罢直军机、议政。后经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公奏:“恭亲王咎由自取,尚可录用”。因为当时天下很不太平,慈禧太后还需要恭亲王,不久后就恢复他领班军机的地位,但罢掉了他“议政王”的头衔。据说这次慈禧向恭亲王发难,也是安德海挑拨而成。
得罪了正是叛逆少年的皇帝和相当于国务总理的首席军机大臣,等于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虽然有慈禧太后这座大靠山,但稍不留意,潜伏的杀机便可致命。
如赵烈文日记中所言,这是有人引诱他,把他往火坑里推,因为在宫内乃至京城城内,没人杀得了安德海。骄横惯了的安德海上了套,想出京威风威风,以皇帝大婚采办龙衣为名下一趟江南。几次请求慈禧太后,对其言听计从的慈禧答应了他。于是,一个太监成了奉太后之命的钦差,坐着龙船大摇大摆出京。
可是,他这个钦差是没有法理上的支撑,这也是丁宝桢能杀掉他的原因。
安德海并未携带钦差的凭证,一路张扬,到了山东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对此很是不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手下的护兵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的军人由兵部签发,途经各地可凭勘合由地方官府供应物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丁宝桢命令手下的州县见到安德海,就立刻擒拿。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拿到安德海的口供,丁宝桢即写好奏章,让快马直接递交军机处,军机处当然是恭亲王做主,马上给丁宝桢发出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验明正身,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如果将安德海带回京城处理,只要慈禧太后说一句话,多半死不了,必须快刀斩之。
这其实是丁宝桢和恭亲王主持的军机处上演了一出“双簧戏”,绕过了慈禧太后,拿违背祖制说事,堵住了慈禧太后的口。慈禧当然明白这是恭亲王导演的戏,心里又给这位能干的小叔子记下了一笔。至于丁宝桢,此后仕途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升至四川总督。有一些野史说,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后,命令手下人将安德海的下身赤裸示众,让围观的吃瓜群众眼见为实:这果然是个真太监。他用这种方式替慈禧太后辟谣。
丁宝桢是贵州人,翰林庶吉士出身。丁忧后就在湖南做官,先后担任过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和湘军大佬关系密切。在光绪元年慈禧太后拿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来打压湘军系、整顿吏治时,他还大为不平,面斥刑部尚书桑春荣糊涂,说这个案子如果翻过来,将来“外官难为”。杀安德海,他已经充分考虑了利弊,把风险降到了最低。这真是一个官场老油条。
安德海自取灭亡,还是他见识太浅,以为有慈禧太后的庇护,就没人奈何得了他。可他成了那么多重量级人物的眼中钉,必死无疑。他不过只是老佛爷的一个夜壶,为了这个夜壶老佛爷何必把小叔子、儿子和天下督抚都得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