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出国或者出境时是需要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那是我们的口岸通行证,也是我们的国际身份证。
不过鲁迅先生早年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并不需要护照。鲁迅1902年赴日,他的弟弟周作人1905年赴日,都没有护照,与他们哥俩同船的其他留日学生也都没有护照,中途不会有海关留难,到了日本也不会被遣返。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去日本,日本人来中国,都不用持护照。无论留学生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自由地往返于两国之间,就像在同一片国土上旅行一样。
去日本用不着带护照,去美国却必须带。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实际上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赴美留学,总共一百二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得提前把护照办好,因为美国政府有这项要求。当时中国还没有统一样式的护照,只能将护照做得跟公文似的,全部手写,盖着大印,还没有封皮。
1914年,后来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公费赴美留学,他在《我的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和其他公费留学的一百多名学生一起集中到上海,办护照,订舱位,种牛痘,体检,学习美国礼节,包括怎样吃饭,怎样用刀叉,都要一一练习。”
1920年,四川作家吴虞的女儿吴桓去美国留学,在天津给吴虞写了一封信:“今日尚未领得护照,因为办护照手续异常之繁,要五张相片,又要一人保证学费不至中途断绝,保证人须在京有名望者,又须将所订船名呈上,以便填在护照上,并且要到津美领事馆签署。”您看,此时去美国不但需要护照,还需要签证。
1927年,著名作家郑振铎从上海去法国,他先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领护照,然后凭护照买到了一张去法国马赛的船票(中国民航1935年才开始运营,此前人们出国只能靠轮船与火车)。郑振铎乘坐的这艘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35天,途中经过了六个国家和地区,即香港、越南、新加坡、斯里兰卡、也门、吉布提、埃及。除香港外,其余五个地方都要稍作停留,等验证官上船检验护照,检验完毕,还要在护照上盖一个戳,说起来有点儿像唐僧西天取经时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更换通关文牒。
1947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定期出版《开平华侨月刊》,这份刊物上经常刊载某些读者关于出境务工如何办手续的问题以及编辑的相关解答。一个名叫李志潜的读者询问去印度的手续,编辑解答道:“如赴荷属印度,应先行取得荷属移民证件,然后向广东省侨务处请领证明书,携带外交部所发护照,再向荷印领事馆领取入口证即可。”
另一个名叫谭金彪的读者想去美国,编辑回复道:“可向广东侨务处申领证明书,再向外交部申请领发护照,然后向美领事馆领取入口证。”既要办护照,又要办签证,跟现在出国前要办的手续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