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有另一项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主教获得教皇的权威。封建带来的是诸侯割据,教皇却带来宗教的一统。政治上的分与宗教上的合发生在同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桩令人费解也是相当有趣的现象。
帝国崩塌,十字架高耸
按照通常的理解,基督教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根源上说,基督教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中东),开初只是犹太教之中一个被认定为异端的小教派。它创立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其后传向罗马帝国各地,信众基本上是城市贫民。从犹太教那里,它继承了一神论:圣经旧约之中记述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它的神灵全是假的。教会虽然人不多钱也不多,却相当孤傲,连帝国官方信奉的罗马、希腊诸神,在他们眼里也是不值得崇拜的假神。因此,基督教会时常与罗马当局和民众发生冲突。
波兰画家Siemiradzki描绘在斗兽场上被迫害致死的女基督徒(1897年作品)。站立一旁观看,头上戴着花环的男子是路过的罗马官员。教会时常宣扬罗马帝国时期有许多基督徒殉教,后来的历史研究却显示教会夸大了迫害的程度。
要到公元310年,罗马皇帝才意识到一神教的优点:皇帝若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只忠于一神”就可以转换为对皇帝的忠心不二。教会从此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渐渐壮大,到公元380年正式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只是其后不到二十年光景,北方的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西罗马(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中、西欧部分)被蛮族冲垮。对上帝的崇拜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帝国,以至在当时与后来都有不少人责备基督教带来罗马帝国的衰亡。
有趣的是,西罗马坍塌之后,教会并没有衰亡,帝国与教会的命运很不一样。罗马帝国是一个上层结构,中央政府在各地收税,统一调配资源支持前线的边防军。罗马军团被蛮族冲垮之后,帝国分崩离析,相应的政治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教会却是基于地方的基层组织,教堂是各地信徒定期礼拜的场所,主持教务的主教也是地方推举出来的长老。大一统的帝国存在与否,对各地教会的运作并没有直接影响。罗马官员失去踪影之后,反倒是各地的主教将维持社会秩序的重任担当起来:救济难民,协调防务。一波又一波的蛮族入侵者兵临城下,烧杀抢掠,也是由主教出面与蛮族首领斡旋,求他们刀下留情。
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教会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精神力量”:普通百姓需要基督教为他们提供死后的希望,蛮族武士需要教堂之中的圣物保佑他们在战场上获胜,而平日里大家都愿意得到修士修女们的祈祷来求得上帝的照顾。侵入帝国的蛮族武士,在宗教上反倒被罗马同化,皈依天主教。其后他们又调转头来,冲向他们自己的发源地,征服北欧大森林,强迫留在当地的原始部落信基督,以刀剑传播福音。到公元十一世纪,天主教在欧陆的影响范围其实已经超出原本罗马帝国统治的区域。罗马的城墙倒下成为废墟之后,教会的十字架却屹立不倒,甚至举得更高。
十一世纪的欧洲大势
此时四分五裂的欧洲,大致分成三大块。在西欧,南边的西班牙大部分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要到十五世纪才完全由基督教势力收复。北边的英伦三岛之中,原本只有英格兰被纳入了罗马的统治范围。到蛮族入侵之时,那里也是罗马最先丢失的地区。其后的几百年间,天主教却逆势而上,先后传入爱尔兰、苏格兰与英格兰。中间的法兰西原本是罗马的行省,后来成为蛮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的腹地。到公元1000年,其内部有贵族之间的争斗,外部遭受北欧海盗的抢掠,二者的冲击造成各地城堡的大量涌现,导致封建政治形态的形成。
公元1000年的欧洲
在东欧,公元5世纪开始的蛮族入侵,将北方的斯拉夫部落引入巴尔干半岛。东罗马(拜占庭)在半岛上只能控制地中海与黑海的沿岸地区,其余部分则是由斯拉夫人占领。到公元1000年,沿黑海北岸又杀来新一轮来自中亚的入侵者,马扎尔部落,在多瑙河北边定居下来之后成为匈牙利,其南边的斯拉夫人区域后来被称为“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克罗蒂亚,保加利亚等等)。匈牙利以北还是斯拉夫人的地盘,分成西边的波希米亚(捷克)与波兰,以及东边以基辅为中心的罗斯,将来要演变成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宗教上,这一区域也已经皈依基督教,却留有一条影响后世的裂痕:南边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与东边的基辅罗斯接受的是拜占庭的影响,成为东正教地区;克罗蒂亚、匈牙利及它们北边的捷克、波兰,与德意志一样,接受的是罗马的影响,成为天主教地区。
夹在东欧与西欧之间的中欧地区是德意志,在罗马帝国时期还是化外之地,到查理曼时期才被征服,皈依天主教。
德意志的南边还有一个伸入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岛,只是二者之间隔着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德意志国王延续查理曼大帝的传统,南下意大利接受罗马主教的加冕与涂膏,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居。因此,国王在登基之后有一桩去罗马走一趟的任务,也多出一份对意大利时局的关注。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之中有“神圣”也有“罗马”,前者显示帝国捍卫教会的决心,后者将自己当作罗马帝国的延续。因此,帝国之中不但有德意志,也有意大利,虽说历史上德意志并没有进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与此时欧洲的其它地方相比,意大利很有几分特别。首先是它与欧陆之间有阿尔卑斯山的阻隔,往来不大便利。其次它是伸入地中海的一条半岛,纬度靠南,气候不同于欧陆大部分地区。再则是作为半岛,意大利与地中海周边的交往更多。即使在蛮族入侵之后,罗马教会的使节也是时常前往希腊,寻求东罗马的保护。只是在公元七世纪穆斯林兴起之后,东罗马自顾不暇,罗马主教这才转而寻求欧陆蛮族国王的保护。
更为重要一点的在于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罗马的文化传统在这里留存的较多,而欧陆其它地区要么是帝国的边远省份,要么是化外之地。论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意大利比不过东罗马,但是却领先于欧陆其它地区,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等城镇的人口与商业水准要远高于欧陆的城镇(比如当时的巴黎,伦敦等等)。在其后几百年中,也正是意大利的城市,酝酿了文艺复兴。
意大利半岛不算大,但是从最北走到最南约有一千公里,存在不小的差异。北部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是由于山高皇帝远,北部的城镇多半享有独立的政治权利。南部的情形更为混乱,东头与希腊的交通较为便利,时常受东罗马帝国的控制。西头的西西里岛却是与北非隔海相望,时常处在穆斯林控制之下。到十一世纪,北欧海盗的一支(诺尔曼人)侵入地中海,卷入穆斯林与东罗马之间的争斗,成为南部的另一大势力。总体来说意大利半岛处在多方势力拉锯之下,政治四分五裂。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罗马处于半岛中部,城中的首领是罗马主教,在教会之中有特别的地位。他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在拉丁语中拼为Papa,其实就是小孩口中的“爸爸”。教堂的主持通常都是男性长老,有一个父亲的形象,常常被称为“神父”,罗马主教被人称为“爸爸”并不奇怪。这个词翻到英文里变成Pope,发音变得有些奇怪,意思也变得有些模糊。翻到中文里变成“教皇”或是“教宗”,意思是一教之主,跟原意差得更远,因为罗马主教原本没有一教之主的地位。
基督教开初是巴勒斯坦贫苦犹太人的宗教,其后四处传播。各地建立的教会虽然出自同门,却是独立运作,各地有各地的主教,相互之间原则上说没有高低之分或隶属关系,而且在罗马当局的迫害之下也不可能有多少协调组织。到公元四世纪,教会得到罗马皇帝的支持,不同主教之间却为耶稣的人性与神性争吵起来,最后还得由皇帝出面,强令主教们坐在一起开会商讨,才找到折中的办法。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及不同城市的特殊地位,有五位主教算是德高望重,依次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及耶路撒冷。排在后边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地处地中海东岸的安提阿与地处埃及的亚历山大则是教会最早的据点,也是当时的大城市。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可以排在最前却是因为二者是都城。公元四世纪之前,罗马是首都。其后,最先支持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决定迁都,在希腊境内建起君士坦丁堡,当地的主教时常出入于皇宫之中,实际影响力最大。但是君士坦丁堡是新建的都城,论历史的凝重比不过罗马故都。
耶稣的大徒弟彼得曾经前往罗马传教,被后人追认为第一任罗马主教,其后的罗马主教都算是他的继承人。强力推动基督教脱离犹太教,主张福音在非犹太人之中传播,对教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使徒保罗,后来也去了罗马。他俩最后的结局都是在罗马壮烈殉教,其后还有更多教徒为信仰牺牲在罗马,遗留下来的“圣物”(白骨,血迹,头发等等)多不胜数,君士坦丁堡难以相比。所以罗马主教排在第一,也一直以老大自居。不过,在其他主教的眼中,他最多只是兄弟之中的大哥,并不是有资格发布命令,领导他人的“教皇”。
耶稣大徒弟彼得在罗马殉教,据说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卡拉瓦桥1600年的作品)。马太福音(16.8)记载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正好“彼得”的意思就是石头,天主教也以此为根据,声称作为彼得传人的罗马主教,理应为教会的首领。
教皇登场
蛮族入侵之后的意大利属于沦陷区,罗马主教的处境艰难。但是在蛮族首领眼中,罗马主教还是有特别的法力,毕竟他是耶稣大徒弟彼得的传人。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国期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怕人不服,特意请求罗马主教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公元754年)。正好此时的罗马主教面对意大利的乱局,得不到东罗马的帮助,愿意傍上法兰克国王这一座新靠山,并趁机推出一套罗马主教是教会之首的理论。到丕平的儿子查理曼时期,罗马主教又给访问罗马的查理曼戴上皇冠,使查理曼变成“罗马人的皇帝”(公元800年)。与此同时,罗马主教也获得非同一般的位置,能给皇帝涂膏加冕,当然是教会之首,由此开启王公保护教会与教会辅佐王公的中世纪政教合作的统治方式。
可惜查理曼的帝国只维持了他自己一任,到他死后王子王孙打成一团,北欧海盗与马扎尔部落的入侵又进一步裂解欧洲。失去保护的罗马主教,虽说号称是教会之首,却无人帮忙贯彻他的权威。在罗马周边纷乱的政局当中,他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充其量只是一位有名无实的教皇。
中世纪书籍上罗马主教给查理曼带上皇冠的插图
在欧洲之外,罗马主教的权威从来就没有得到东罗马官方或教会的认可。意大利的城镇或许在欧洲算得上发达,但是跟东罗马的城市相比根本就是穷乡僻壤。这种地方的主教也就是跟蛮族混在一起,凭什么号称自己是教会之首?又凭什么不把东罗马皇帝放在眼里,给查理曼加冕涂膏?由此引起的种种争执,以后还要导致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之间的分裂。
不过,历史与地理已经给罗马主教留下两点特别的优势,使他能够在中世纪中期渐渐确立欧洲教会之首的地位。历史方面来说,罗马曾是帝国的首都与发源地,产生发展于罗马帝国的教会,对罗马主教自然有一分敬意。到查理曼时期,通过与法兰克王国的合作,罗马主教至少在理论上算是“教皇”。地理方面来说,意大利处在欧洲的边缘,罗马主教不完全受欧陆王公的控制,有他自己独立的空间。公元1100年前后,多位罗马主教不断与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皇帝)顶牛,经过上百年的抗争,终于赢得教会之首的实际权力,使地处边缘的罗马变成欧洲的宗教中心,罗马主教也逐渐成为整个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权威——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