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进展顺利:探测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2017年3月2日07:50:50科学探索100阅读模式

上天

“火星探测任务在方案上没有‘卡脖子’的难点。”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系统顾问叶培建3月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目前进展顺利。

作为深空探测中的“重磅”任务,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于2016年1月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探测器巡航飞行约7个月后被火星捕获,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将绕火星进行大椭圆轨道飞行并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探测器将搭载用于火星全球遥感的相机、探测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的雷达等13台科学载荷,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在综合考虑了火星地形地貌、气候和光照等条件后,初步在火星的北纬25度选定两个备选的着陆点。”叶培建说,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

专家认为,火星距离地球的最近距离为5500万千米,最远距离达4亿千米。从人类未来移居前景来说,火星是太阳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颗星,而且探测火星对了解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问题有重大意义。本世纪以来,人类探测火星的任务比探测月球要多。

■探测更远深空

瞄准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叶培建3月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正在为探测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内的天体做准备。

“探索小行星的科学意义很大。”叶培建说,小行星是太阳系在45亿年前形成初期遗留下来的产物,通过获取小行星材料,分析其结构成分,可探索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小行星探测已被列入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工程的四次重大任务中。

小行星探测任务之后,中国航天人希望在2030年前后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进行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开展火星构造、物质成分、火星环境等科学分析与研究。此外,中国未来还计划对木星进行探测。

叶培建说,希望通过有限的几次任务,来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的能力。此间也不排除会发射飞行器探索木星以远的深空,通过长时间的飞行,争取到100年后,中国有飞行器抵达200个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200倍远的深空。

  ■相关

嫦娥四号将拉开探月四期大幕

叶培建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探月第四期工程即将拉开帷幕。

按计划,嫦娥五号将在今年年底完成探月“绕、落、回”的最后一步,紧随其后的嫦娥四号计划于2018年发射。

叶培建认为,探月四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开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月球南北极探测、建立无人的月球科考站,让着陆器、机器人和地面上的人更好地联合工作等。

据悉,嫦娥四号将实现全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此外,嫦娥四号将从月球背面开展射频测量,由于避免了太阳及地球的干扰,该测量将获得更多以前无法获知的信息。

  嫦娥五号将于8月入场联试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目前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由于任务复杂,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进行多项单器、两器、四器联合测试,为年内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

这是叶培建1日告诉新华社记者的。

嫦娥五号将实现中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叶培建表示,嫦娥五号主要包括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着陆器,作为我国目前研制的最为复杂的探测器,它的采样、起飞上升、交会对接等任务环节是此次任务最主要的挑战。

“如果采样返回成功,则意味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月球表面样品可以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叶培建说。

综合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