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六角扇阅读
东晋的王羲之在善于书法的家风的熏陶下,七岁就能书,十二岁就从父亲的枕边窃读习得《笔论》,所以说少时的王羲之就比常人有了非凡的书法功底。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在习成书法后,王羲之并没有满足,而是遍访名山大川古迹,观摩当地的石刻,从而博采众长,汇聚成属于自己的一家书法风格。
王羲之题扇处
自然而然的,王羲之的书法在东晋迅速传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据说有一天,王羲之在会稽山下的城中悠闲散步,路过一座小桥时看到一个老婆婆手里拎着一篮子六角形状的竹扇在那边辛苦的叫卖。不过篮子中的扇子颇为简陋,并没有什么其他能够点缀的事物,所以途径的路人没有对它们产生丝毫的兴趣。眼看着忙活大半天又是没有收获,老婆婆明显很是焦急。王羲之看着不忍,就上前对她说:“你这扇子没有书画,当然卖不出去,我来帮你题上一些字,怎样?”不认识王羲之的老婆婆瞧这年轻人热情,就开心地答应了。
接过扇子的王羲之,手提毛笔在一把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书上五个大字。不过老婆婆不懂书法,觉得他写他潦草了,就埋怨起来,王羲之笑着说:“只要你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王羲之离开后,老婆婆就按照他说的来,一路叫着。路人一听是王羲之写的字,立刻过来购买扇子,不多久老婆婆篮子中的扇子售罄。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王羲之真迹真的存在吗
王羲之距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他的真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是被当做真迹看待的。
《兰亭序》拓本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很多作品都享有盛誉,被许多人追捧,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和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对他临摹拓印的年代就有不同来推断,有宋摹,也有认为怀疑是米芾所临摹的,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是唐代临摹的。唐代所临摹著录的非常的多,并且很多次被刻入各种从帖里面。元朝以后所有的无论是朝廷公开要临摹出来的,还是私自要临摹的而且流传下的,都是有历史可以验证的,所以它的珍贵所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相传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作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直到在王家的第七世孙智永的手中的时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所以没有子孙继承,于是将真迹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并经常临摹练习,但是出于对《兰亭序》的喜爱,所以曾多次悬赏,却一直没有结果。后来知道在会稽的一个和尚手里,所以有了一段唐太宗设计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唐太宗让人拓印数份赐给大臣,真迹则随唐太宗殉葬在了昭陵。但是现在传世的《兰亭序》都不是真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