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古城:两千年的人文吟唱

2017年2月20日09:45:25历史解密121阅读模式

临潭,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

西羌古城:两千年的人文吟唱洮州卫城的“迎熏”城门

作者:时代周报综合

临潭,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接合部。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海拔在1900至3926米之间,如今生活着汉、回、藏等10多个民族。

5月的临潭,一夜的降水使山上覆盖了厚厚的白雪,而在白雪下,碧绿的青草已有数厘米高了。出兰州市往西南大约300公里就到了偏僻的临潭,在这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却遗存着江淮地区600年前的风俗。

旧时的洮州设城在今日的临潭新城镇。远古时期,著名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都在这里留有残迹,漫长的岁月将鲜活变成碎片,留给新城镇的只有北魏、明初的城堡,以及渗透在临潭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最为鼎盛的还是明初文化。”新城镇文书孟攀峰说。孟攀峰是临潭县少数研究当地历史的政府工作人员之一,对临潭各个角落的历史碎片能一一道来。

两千多年的古道咽喉

关于洮州最早的记载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77-444年,被拘于秦廷为奴的羌族首领无戈爰剑西迁,在公元前156年左右南迁至洮河及白龙江流域,西羌在此兴盛。

北魏时期,鲜卑族吐谷浑王从辽东迁徙到羌族人的故乡洮州,在如今的临潭县县城修建了一所城池,后来又在今新城镇镇政府所在地修建了另一所更大的城池,称新城,原城称旧城。

唐时,洮州是汉人进入吐蕃的咽喉要塞,文成公主进藏便是从这里通过。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洮州,改称临洮。北宋初,崛起于甘青地区的吐蕃赞普“联宋抗夏”,但其子孙木征、鬼章等反宋,被生擒。宋廷给木征在洮、河两州封地,其属下遂成为洮州藏族土著民族。

洮州自古战事频繁。古代文人对洮州(也称临洮)有很多描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玉门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如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洮河之石利剑矛,磨刀日解十二牛”、“百战洮河西备羌”等。

对洮州汉族最早的记载是秦代被发配到此的山西上党人。但如今当地汉族人的先人则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平定叛乱驻扎下来的军队。

1403年,朱棣调镇国将军李达守洮州,李氏成为洮州的第一名门大户,统治洮州达240多年。强大的明朝在用军队征服洮州的同时,也将汉文化倾泻到了这片土地。

六个世纪的墓群

一片墓群,被守护了近6个世纪。

5月的一天,雨点大了起来,46岁的守墓人王生寿还没从林子里出来,他的爱人将晾晒的农具匆忙拿进屋。房子右边的大片土地上,青青的麦苗散发着草香,大滴雨落下来,更激起了土地的芳香。田边上立着一块碑,上书:李家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这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砖碑,只有连片的麦田,没有一个坟头。“文物就在麦苗底下。”孟攀峰固执地认为在文物上面种地,也是很好的保护。

墓群建在葫芦底部的开阔平地马莲滩上,占地约十亩。原来四周有围墙,正门朝南,“大跃进”敲碎了坟墓的围墙以及巨大的翁仲、石猪、石羊,初期开放的无序又把早已敲碎的痕迹一洗而空,有的成了村民房屋的地基,有的被当做垃圾清理。

“庄稼在上面,要挖墓就要破坏庄稼,村民肯定不同意!”这块土地的主人在枯骨上耕种了多年。为了这片墓群,他们的家族在这里守候了300多年,守墓人的角色一直没有改变。

如今的李家坟守墓人共5户。孟攀峰说因为他们,这片墓群的地下部分才能保存得很完整。

600年前,这里遍插锦旗,刀光闪亮,汉藏等各族在这里和谐共处。某日,贵为镇国将军的李达病逝,明英宗派工部右侍郎高谷万里奔丧,在新城城外不远处为李达修建了坟墓。之后,李达子孙治理洮州达240年,死后均结冢葬于此,故名“李家坟”。

李达的三女儿李金花为明仁宗朱高炽的贵妃,最终也在这里香消玉殒。因为美丽异常,李金花出门总带着一个麻脸壳,被当地称为麻娘娘,她入宫后受到其他妃娥妒忌,谗言毁誉后被遣回洮州,忧郁而死。

将军威、玉女魂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连片麦草和寂寞的空谷、以及空谷中潺潺的流水。

江淮军营

明朝为了保持边疆的稳定,营造了以镇边将领为原型的神供洮州人崇拜,在端午节进行大型活动,称龙神赛会,至今已延续500多年。

而洮州人所供奉的“洮州十八龙神”是否就是朱元璋定的18位将领,如今从供奉在城隍庙右手大殿的模糊牌位上已经难以分辨。孟攀峰说也可能是明大将军沐英带领来此镇边的将军牌位,故称为“洮州十八位龙神”。

农历五月初四,洮州各地的18位“龙神”,陆续被用轿抬到新城城郊,附近群众鸣炮并进行“献羊”仪式。各路“龙神”汇集东门月城举行“降香”仪式后,抬起神轿竞跑,当地人叫“跑佛爷”,以最先跑到终点隍庙大殿入座为胜,预示着胜者所在地的庄稼将获丰收。

次日为“踩街”,各路龙神张起自已的全副銮驾、仪仗,按座次先后下庙到街道游行,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人们焚香叩头。夜里便是“花儿”的海洋,人们在隍庙、街道层檐下或大小客店里赛唱花儿,直至翌日东方发白才洗脸吃饭,准备抬“佛爷”上朵山攘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完毕返至西门外,在此才正式进行“扭佛爷”活动,将端午节活动推向高潮。下午是“告辞”仪式,18位“龙神”各回驻地,协力保护洮州地区风调雨顺。

在当地传说中,龙神赛会的情节是在重演当年将帅们带领麾下军士攻城略地的事迹。第一天表示兵临城下,各路将帅一举攻入城中,守城敌军望风披靡。第二日踩街表示视察城防,宣示军威,捕剿余孽,安抚民众。第三天拂晓,闻报有敌情,于是登高视察,准备迎敌;敌人逃跑后出城商议防守事宜,并于当晚返回防区。

与龙神赛会齐名的有源于明朝军营的万人拔河(当地称扯绳)。从明洪武十二年流传于临潭民间,除“文革”期间中断十年、2009年没有举行外一直传承。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规模近10万人次,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持有者。

军营生活枯燥而乏味,将领规定士兵每10天可以出营疏散心情。慢慢地,每到这一天,专做士兵生意的商人就会来到新城,最终形成了方圆几百公里最大的集市。如今当地人这一赶集习惯,依旧称为“下营”。

多民族的融合

明朝的强大影响至今,除此之外,至解放前土司一直拥有洮州很大的势力,他们统治洮州百姓千余年。

清代到民国,洮州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以削弱地方势力,但由于土司权力巨大,收效甚微。解放后,土司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范长江《中国西北角》中多有笔墨描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为汉、回、藏三民族军阀势力的纠结处,发生过多次战争。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10师、12师和妇女先锋独立团)长征途经临潭,和蒋介石马步芳部马彪旅进行了激烈战斗,在临潭开辟了甘南临时根据地。为北上与一、二方面军会师举行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建立了甘肃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当年开会的会址现被称作苏维埃旧址,在新城西门正对高台处,旧称鞑王金銮殿、城隍庙。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为北宋角斯罗(藏族)首领鬼章官邸。元朝建立后,在此设“元帅”府,委达鲁花赤镇守,其后长期为当地群众祭祀天地神灵及民族英烈的场所。

如今,旧址前开辟出了一片广场,每天各族妇女会来此跳“锅面舞”。新城人很喜欢舞蹈,跳完传统舞蹈后,还会尽兴地舞几曲现代舞蹈。

600多年前,驻守洮州的将军沐英将吐谷浑时期的新城一分为二,在其基础上建了一座更高的城池—洮州卫。如今的卫城,除了3个城门(只有西门完好)被毁之外,北魏、明初的城墙基本保存完好,是全国保护最完好的少数卫城之一。

为了保护城墙,当地城建部门派专人在此常年巡视,对挖城墙者处以每车50元的罚款,今日,村民用城墙土来掺合农家肥的行为已基本杜绝。

如今保护城墙,仅仅为了旅游。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