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大宋“学术圈”的奠基人

2017年2月18日17:13:06历史解密107阅读模式

周敦颐撰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经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定整理,才结集刊印,流传后世。在他们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自北宋至清代居于统治地位达600余年。

周敦颐:大宋“学术圈”的奠基人白鹿洞书院周敦颐铜像

作者:王爱军

在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有一座仿宋石牌坊,上面有一副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原来这里纪念的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现代作家鲁迅(周树人)的先祖,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

不幸中的大幸

周敦颐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在古代,名人的出世总得闹出点不同凡人的动静来,周敦颐也不例外。相传他的父亲周辅成中进士到广西桂岭任县令时,曾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桂岭有大片荷塘,这年腊月,通常只在夏季开放的莲荷,却开出满塘荷花,整个冬天都盛开不败。第二年,周敦颐就在县衙中降生了。

周辅成博学能文,县令只干了一年多便辞职归隐了,以便专心辅导儿子学习。周敦颐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到十二三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四书》《诗经》等儒家典籍。有一次,周辅成和儿子聊起了将来的志向。周敦颐说:“我要吸收各家学说的精华,光大儒学,正人心,辟邪说。”这个回答让周辅成很是惊讶,也感到高兴。

周敦颐还未成年,周辅成就因病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让周敦颐母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母亲郑氏决定携周敦颐北上汴京开封,投奔自己的兄长──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幸运的是,舅舅郑向不仅收留了他们母子,还爱甥如子。郑向很重视对周敦颐的教育,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亲自授课督学。

郑向也是进士出身,学问很扎实,尤其精通史学,曾撰有《五代开皇记》30卷。他看到周敦颐聪慧过人、悟性超众,不由喜出望外,对这个外甥寄予了厚望。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得到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不用考试即可得到官职。难能可贵的是,郑向没有将这一机会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外甥周敦颐。由此,周敦颐步入仕途,打开了人生全新的一页。

舅舅郑向的眷顾是周敦颐不幸中的万幸,这使他一生对舅舅充满感激之情,周家子孙世代都以郑公恩舅相称。在舅舅去世后,周敦颐让妻子陆氏服侍舅母19年,直到终老天年。

“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外放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分管的工作是审理案件。虽然是初出茅庐,他却展现了超强的办事能力,所审理的20余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恰当,原告和被告都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上诉的。特别是有个陈年旧案,因为案情复杂,久拖不决,周敦颐接手后,立刻辨清是非,有了决断,县里的人无不叹服,惊呼说:“为官多年的油滑老吏都不如这个20多岁的年轻官员啊!”

4年任满,通过吏部考察,周敦颐因为政绩突出,被调任南安军(“军”在宋代是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省大余县)司理参军,依然负责办案。不过,在这儿,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南安监狱有一名囚犯,本来罪不当死,然而时任南安军转运使(即南安的最高行政长官)王逵想杀一儆百,决意将他处死。王逵这个人,史书中称他是个酷吏,作风相当霸道,他一开口,其他人绝对不敢争论。唯独周敦颐不以为然,他对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反对将这个囚犯判处死刑。

然而王逵一意孤行,周敦颐生气了,扔下笏板就回了家,当晚写了份辞职报告,打算弃官而去。同僚劝他冷静些,周敦颐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虽然凶悍,但并不糊涂,后来醒悟过来,那个囚犯得以免于一死。事后,王逵对周敦颐刮目相看,极为信任,并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举荐他。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得到了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的任命。有好友听说此事,不禁为之皱眉,因为此时任虔州知州的是赵抃(音同变)。赵抃是与包拯齐名的贤臣,也是个硬脾气,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和周敦颐有过一些误会。当时,周敦颐在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当判官。有一次,赵抃到合州视察,有人诬告周敦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赵抃因此对周敦颐态度严厉,俨然将其划入了小人行列。可周敦颐始终不为自己出言辩解。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赵抃并没有对周敦颐摆出严厉的面孔。原来赵抃赴任虔州知州前,一些好友来看望他,谈起周敦颐,称他屠奸剪弊时,如同手上握着一把利斧,落手毫不留情,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后来,他又听说了周敦颐在南安军顶撞自己顶头上司王逵的传闻,不禁莞尔,内心悄悄发生了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抃亲眼看到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彻底释然,他拉着周敦颐的手说:“今天我才知道你的为人啊。”自此两人结成莫逆之交。

周敦颐赢得名臣赵抃的信任并不奇怪,他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很严。在任永州通判时,侄子仲章来看他,想求个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并耐心地做了解释。临走时,周敦颐除送了些银两布匹给他,还特地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道出了周敦颐为官的宗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苏轼也曾感慨说:“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这样的人,难怪人人都叹服。

亲自登堂授课

周敦颐“政事精绝”,十分能干,但当官并非他最热衷的事,他真正的兴趣还在于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每到一地为官,他先要建学校,兴教育,甚至亲自登堂授课,教师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周敦颐在兴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办濂溪书院。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赴任虔州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与友人潘兴嗣共同游览了闻名天下的庐山。下山时,周敦颐见莲花峰下有一处地方地势开阔,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景色清幽,如世外桃源。他不禁为之心动,在此买地建房,以故乡的濂溪为之命名。

熙宁五年(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随后便回到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退隐生活。没有了官场繁杂的政务干扰,他可以安心地著书立说,同时和文士学子切磋交流,他在《濂溪港》中描述了这种学习生活:“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周敦颐逝世后,濂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的书院。据记载,在濂溪书院的左侧,筑有学舍26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濂溪书院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朱熹曾带领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前往拜谒,并写诗说“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

濂溪书院历代屡有兴建,除九江濂溪书院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都曾建有濂溪书院,虽然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然而绵延不绝,历时数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善于启人心智

周敦颐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大家,正如清代文人黄百家所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周敦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又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理论,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然而最初,周敦颐并没有被很多人所认识,最早发现他的是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而那时周敦颐还只是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程珦看他“气貌非常人”,通过一番交谈,深为他的学识所叹服,于是和他结为挚友,毅然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了他的门下。在周敦颐的言传身教下,这两个孩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学问之道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两个庸俗的官吏,却多了两个伟大的思想家。

周敦颐不仅思想博大精深,也是一位善于启人心智的高明导师。《宋史》记述说,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老师讲课,始终不能领悟,于是就去向周敦颐求教。周敦颐说:“我年岁大了,三言两语间说不了那么详尽了。”侯师圣就留下,每天和周敦颐对谈,过了3天才回去。程颐发现侯师圣茅塞顿开,立刻猜测他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

宋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听说周敦颐的大名,特地登门请教,两人连着切磋了好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还屡屡思索,废寝忘食。足见周敦颐启人深思的功力。

周敦颐撰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经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定整理,才结集刊印,流传后世。在他们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自北宋至清代居于统治地位达600余年。周敦颐作为发端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得到了从祀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熙宁六年(1073年),黑云笼罩庐山,一代圣哲周敦颐病逝于他亲手建立的濂溪书堂中,享年57岁。

周敦颐为我们留下的最为有名的篇章,当属《爱莲说》,其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对莲花异乎寻常的喜爱,隐藏其间的,则是其对君子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这正是周敦颐历经千年,依然为人们所顶礼膜拜的原因吧。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