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兰花草诗歌内容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大力提倡并推广白话文的学术大师,他在接受了西方民主自幼的思想的熏陶之后,深深地感觉到了中国传统文言文的繁复冗杂和艰深晦涩,于是便开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推广白话文的运动。为此,他积极尝试在尝试在各种场合和时间使用白话文与人交流,用白话文写作。他曾经有一本用白话文写的诗集《尝试集》,里面收录了他所创作的白话文诗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兰花草》,胡适写的这首白话诗。
胡适照片
这首诗除了叫《兰花草》之外,又被叫做《希望》,是胡适早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时间应该是在1921年夏天的时候,胡适到西山游玩,他的朋友熊秉山夫妇送给了他一盆兰花草,胡适十分欣喜,于是便高高兴兴地把这盆兰花草带回了家中。之后在读书习作之余,便对它精心照料,希望它能够早日开花。但是一直等到了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胡适有感而发之下便写下了这首白话诗。
这首《兰花草》一共只有十二句,六十四个字,内容和含义也十分简单。如果从艺术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的话,那么这可能确实算不上一首多有水平的诗,换句话说就是这首诗没有多少诗意。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首诗是一首十分清新、质朴和深情的诗,最重要的是它摆脱了古体诗的各种束缚,已经有了现代诗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说,这首诗注定就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迹。
值得一提的是,《兰花草》胡适写的这首诗还被后来台湾的陈贤德和陈弼两人改为了一首歌,广为传唱。
鲁迅为何要骂胡适
鲁迅和胡适都是中国文学界的顶级人物,他们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而且都是文学大师。鲁迅和胡适两人都有太多的个人色彩。鲁迅是毛泽东御笔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胡适也是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他们两人一生的交情,在北大从友好到变为好朋友,那么鲁迅骂胡适是怎么回事呢?
鲁迅和胡适
胡适对周家兄弟是一往情深,但在1926年胡适突然遭到了周家兄弟的一次莫名其妙的绝交。胡适和鲁迅在创办《新青年》时有过一些分歧,但这也不足以两人要绝交。在1929年时,周作人主动与胡适交好,在信中表明还是做朋友,在疏远了三年之久后,又重新和好。不久,在周作人的拜托下,胡适帮助鲁迅在商务印书馆找到了工作。
但是即使这样,鲁迅也没有和胡适交好,甚至在三十年代初,鲁迅还不时的在文章中谩骂胡适,语言极为刻薄,还曾将宣统见胡适这一件事,成为了新闻记者笔下的怪异新闻,这也成为了鲁迅攻击胡适的借口。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都臭骂了胡适,尤其是当时一条不实的新闻报道,说他为日本侵略者出谋划策。鲁迅对胡适的冷嘲热讽、傍敲侧击有很多,但他也从来没有肯定过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贡献。但即使这样,胡适对于鲁迅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态度,有时还会为鲁迅说几句公道话。对鲁迅,胡适一直都是有着敬意的,而不会因为他骂自己而对他也抱以同样的攻击。
民国学者胡适为什么不留在大陆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国早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在中国做了很多伟大事业,那么胡适为什么不留大陆呢?
胡适图片
胡适不留在大陆的原因是因为胡适一生都崇尚自由,反对专制独裁,即使他想批评,他的方式也是比较柔和,不会尖锐言论。而胡适时期的社会正是毛泽东、蒋介石打仗时期。与胡适友好的几个文人当时都用文字操笔上阵,执笔写批判文章。记者访问在美国的胡适,问他对批判怎么看,当时胡适就回答说,他提倡自己,反对独裁,他对于中国共产党那种做法不能赞同,所以不会跟他们一样用批判性文字去攻击。
有一次他跟友人一起闲聊时说道,在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边选择时,他说选择蒋介石,因为毛泽东喜欢打仗,虽然蒋介石也并不是他心中的好领导,但他没有毛泽东那么无情。从这可以看出胡适是真的不喜欢战争,他喜欢的更是一种平静、自由时代。
胡适对当官没有任何兴趣,他只想做一个中立者。从胡适的任何作为和语言中,我们可以知道胡适他更贪恋自由自在的空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胡适概括了自由主义的四个基本定义:自由、民主、容忍与和平。胡适不喜欢这种环境,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为杜威的学生,尝试到了英美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浸透,但这些正好跟当时的大陆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这些就是胡适为什么不留大陆的原因。
林徽因和胡适之间是什么关系
胡适是中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了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胡适和林徽因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林徽因照片
林徽因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师、诗人以及作家,在建筑领域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为中国的古代建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她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世人推崇,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而林徽因与胡适是好朋友。
不仅是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等人与胡适都是好朋友。胡适比林徽因年长了十多岁,无论是在辈分还是在当时的名气上,林徽因都是无法企及的。所以,林徽因在胡适面前一向都很谦和以及恭敬。但胡适一向是一个温和有礼,而又儒雅的人,不会摆架子,所以林徽因虽然是晚辈,但是他们之间一直都是以好朋友的模式相处的。在林徽因的眼中,胡适应该是一个成熟儒雅、亲切而又可以信赖的人。而胡适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曾说,哪怕胡适身处逆境,遭受磨难也总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从不曾见过他失态的样子。
胡适比林徽因年长许多,当胡适声名远播时,林徽因的名声还不能与胡适相较,但胡适为人平和,待人亲切,他与林徽因一直是以朋友的模式相处着。所以,林徽因和胡适是好朋友。
揭秘胡适的母亲是谁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大师胡适曾经写过一篇叫《我的母亲》的自传体散文,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中,胡适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追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和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过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和感激之情。这篇用白话文写成的散文,朴实无华,但是饱含深情,读来让人十分动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胡适的母亲有关情况。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照片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生于1873年,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人氏。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嫁为人妻,成为了比她大三十岁的男人的妻子,这个男人就是胡适的父亲胡传。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冯顺弟当时的愿望就是给家里盖一座新的瓦房,但是因为家庭十分贫困,这个愿望看起来只能是一个梦。在无奈之下,她在媒婆的介绍和撮合下,嫁给了当时丧偶不久的胡传。但是在娶了冯顺弟没多久之后,胡传便于1895年病逝了,终年五十五岁。只剩下了当时冯顺弟和四岁的胡适。
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冯顺弟带着胡适不得不回到了老家,以求得生路并让胡适接受教育。尽管冯顺弟自身因为家境贫寒的原因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她对于唯一的儿子胡适的要求却是十分严格,因为她一心想把胡适培养成为贤能之人。冯顺弟在为这个家庭操劳了一生之后,于1918年病逝,终年四十六岁。
胡适的母亲对于胡适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胡适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便是在母亲的教导下养成的。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学会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学会宽恕人,那么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可见他对于母亲深厚的感情。
胡适的文章蝴蝶欣赏
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八股文,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的大学者,对于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促进白话文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他为了实现自己让白话文遍及整个中国的理想,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他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里面写的几乎都是摆脱了古体诗的各种束缚的白话诗。比如胡适《蝴蝶》这首诗。
胡适照片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行,四十个字。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述了一只黄蝴蝶的的孤单和迷茫,并以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和无奈之情。这首诗创作于1916年8月23日,首先发表在由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显得十分稚嫩和浅白,没有任何诗意在其中。而如果一首诗任何诗意都没有,不能给人带来愉悦,无法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那么这就是一首失败的诗。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首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因为它的出现是一种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尝试,它在努力摆脱中国古体诗的各种规范和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同时也为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对于胡适《蝴蝶》这首诗应该做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这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虽然它的艺术水准并没有多高,但它仍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