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钩弋夫人悲剧之我见

2017年2月16日06:50:55历史解密110阅读模式

汉初母系政治强势,朝野或能接受女主,然汉武“明堂辟雍”之后,母系势力失落近三十年,无论内朝外朝,俱为成熟的官僚体系所掌控,制度不允许,舆论更不允许,小小赵钩弋即便做了太后,又何能为哉?

赵炎:钩弋夫人悲剧之我见钩弋夫人

作者:赵炎

宋哲宗时,司马光为相,日理万机,不分昼夜。来访宾客见他身体羸弱,乃以诸葛亮食少事烦为劝,光曰:“死生,命也。”

此类以史为鉴的例子十分常见,逻辑也大多没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取鉴都是合理的、可取的。历史上那位著名的钩弋夫人,韶华如花,正当喜乐无忧之年,却因汉武帝“取鉴吕皇”而遭杀身,就属于相当的不可取。

赵钩弋的故事广为人知,缘起于其非常志怪。

比如“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这有点匪夷所思,如果打小如此,那是残疾,强行掰开,指关节会断,所以汉武帝只是“披之”,没有用力,但她居然伸张自如,形同游戏,奇哉怪也!再如“任(妊)身十四月乃生”昭帝,更有乖于常识。女子十月怀胎,早产晚生的例子是有,差别四个月,不可能,尧十四月而生,那只是传说。还有说她去世的时候,“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一位传奇佳人夭亡,百姓悼念之、痛惜之,正常,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就不正常了。不过这些也都没所谓,小姑娘是不是炒作,抑或有人帮她炒作,都不重要,古人述史,故弄玄虚本来也是常态,她的死因,才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那么,钩弋夫人到底是怎么死的?

根据《汉书》的记载,似乎与武帝晚年的一桩心事有关。自打卫太子谋逆未遂而身死,武帝就一直发愁储君人选的问题,不是没有儿子了,而是几个家伙组团玩不争气,如此一直耽搁到后元元年,也即公元前88年。这一年,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小朋友大概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问题在于,孩子太小,生母年少,此时赵钩弋最多二十出头,如果刘弗陵即位,“恐女主颛恣乱国家”,所以犹豫不决。

疑心生暗鬼,他开始瞧钩弋夫人不顺眼了。

“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当时马何罗行刺武帝的案子刚刚结案,甘泉宫人人自危,谨言慎行。赵钩弋小小年纪,不该也不敢犯什么过错,被丈夫无端猜忌,且经常被责骂,凄凄惶惶,压力山大,说不尽的焦虑担心,“以忧死”,也能自圆其说。

这则记载有些以史为鉴的味道,但不明显,毕竟没有事实依据。且不说武帝是否有取鉴吕雉的意思,他自己甫即位,曾在窦太后的羽翼下做了几年傀儡,那种亲身经历的滋味显然不好受,因此逼死了赵钩弋。

后元元年,司马迁已然去世两载,现在我们读到的《史记》相关内容,是褚少孙补记的,故事很丰满,说武帝对赵钩弋鸡蛋里挑骨头,不断给予谴责。可怜赵钩弋愁思袭人,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唯有“脱簪珥叩头”。然则武帝还是狠心下令,将夫人关进掖庭狱,夫人频频回头,容色间颇有求肯之意,但武帝却说:“快走,你活不成了”。不久,赵钩弋果然死在了云阳宫。虽然没有交代是他杀还是自杀,但是读者心中应该有了判断。

民间质疑赵钩弋之死:“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褚少孙的观点十分明确,是汉武帝汲取吕太后故事,杀了钩弋夫人,他赞颂此举曰:“岂可谓非贤圣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为‘武’,岂虚哉!”分明是恶政,却吹捧如此,让人无语!从此,“立子杀母”成为常例而得到后世因循。如《魏书》曰:“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

那么武帝“取鉴吕皇”,错在哪儿?

我个人以为有以下两点错误:一,类比对象错误,吕雉阅历丰富,根基深厚,权力欲强,手段毒辣,而赵钩弋“少好清静”(《史记正义》),并非多事之人,大抵没有乱政之想,亦无法生乱;二,政体类比错误,汉初母系政治强势,朝野或能接受女主,然汉武“明堂辟雍”之后,母系势力失落近三十年,无论内朝外朝,俱为成熟的官僚体系所掌控,制度不允许,舆论更不允许,小小赵钩弋即便做了太后,又何能为哉?杀了她,实属不该,残忍且可惜!

取鉴还须不拘泥。以史为鉴,固然没错,但历史就是历史,客观上的时移世易,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囫囵照搬,不加辨析,很容易陷入拘执之窠臼,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甚或悲剧。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