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政君“布”雷的来龙去脉

2017年2月15日16:32:40历史解密115阅读模式

按理说,(西汉)这样的政权不该进棺材,所以,后人在痛骂王莽之余,亦曾多方究索“罪魁”,最终锁定了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王政君,史称孝元皇后。

西汉王政君“布”雷的来龙去脉西汉陶俑

 作者:赵炎

按理说,(西汉)这样的政权不该进棺材,所以,后人在痛骂王莽之余,亦曾多方究索“罪魁”,最终锁定了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王政君,史称孝元皇后。班彪说她“妇人之仁”,致使“王莽之兴”;蔡东藩先生更是牙尖嘴利:“元后享年八十有余,历汉四世,不自速毙,宜乎汉之致亡也!”

那么,导致西汉覆没的“雷区”,真是一位长寿老妪所布置的吗?我个人以为,未必。

王政君,河北大名县人,早年跟她婆婆许平君类似,“尝许嫁未行,所许者死。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汉书》),典型克夫命,又有大师出来忽悠,“当大贵,不可言。”我怀疑史家也媚俗,但凡某人出名,背后准有大师,或者某大师出名,背后准跟某些名人不清不楚。

王政君入宫,先在掖庭做秀女。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刘奭失恋了,最爱的司马良娣病死,他心情很不好。汉宣帝疼儿子,命皇后为太子找美女,刘奭不乐意,只是不敢忤逆后妈,就随便选了王政君。事也凑巧,糊里糊涂地选,糊里糊涂地睡,其他娣妾肚皮静悄悄的,独王政君第一个“产房传喜讯”,生下了刘骜。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刘骜做了太子,王政君勉强做了皇后。为何说勉强呢?因为汉元帝并不喜欢她,“皇后自有子后,希复进见”,同时也不怎么喜欢刘骜。如果不是因为朝廷有孝亲制度,不是因为先帝偏爱长孙,那么,大师的预言,怕是老头上树,有点悬了。也就是说,汉元帝在位的十六年里,王政君即使想做点事,也是没条件的,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王氏外戚真正成为西汉的“雷区”,始于汉成帝即位。前33年6月,刘骜披上龙袍,尊母亲为皇太后,“以母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同时辅政的还有原配许皇后的父亲、车骑将军许嘉。然而没几年,许嘉被迫引退,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之弟冯野王又遭排挤,把持国柄的,几乎都姓王,“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史称“五将十侯”。

那么,王政君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不是说汉朝太后权力超大吗,她是否弄权了?仔细查找史料,这一时期还真没发现,间接影响当然是有的,毕竟她是皇帝老妈,毕竟朝廷册封外戚也是常态。相反,史料里记载她谦让的例子,倒是有那么几则,前18年,许皇后被废,成帝想让赵飞燕当皇后,她表示反对,但在淳于长的游说下,最终同意了;再如汉哀帝即位,“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要求王莽退休,别跟现任外戚搞摩擦,王莽也听话,乖乖回家韬晦。

王莽的历史就这么结束的话,如今的名声也许会判若云泥,那句著名的“王莽谦恭未篡时”,也就没了着落。遗憾的是,汉哀帝去世太匆匆,主政的那位“断袖之好”董贤,绣花枕头一个,连丧事也不会办,朝中确实无其他人可用,王政君不得已,再次启用王莽,历史拐了个弯,又回到原点。

启用并纵容王莽,或者是王政君最大的过失。

这里面当然存在许多客观原因,比如感情上,亲弟弟王曼死得早,“太后同产唯曼蚤卒,余毕侯矣”,对其幼子王莽的怜惜多一些,人之常情;德行上,王莽的表现相当突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尊敬长辈,被时人誉为楷模;才干上,班固说其“折节力行”,哀帝赞其“忧劳国家,执义坚固,庶几与为治”,都是不错的评价;关键一条是,王莽太会糊弄姑妈了,一边不遗余力讨好,姑妈厌居深宫,他就安排“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姑妈老来寂寞,他就派人去匈奴找来王昭君的大女儿回宫相陪,总之是“媚太后无不为”;一边则百般欺骗,例子就不举了,太多,后人责王政君“失之愚柔”,好骗,也算恰如其分。

公元8年,王莽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刘邦九死一生开创的西汉王朝,至此画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说王政君“布”雷,王莽充当引线,理论上过得去,但仍然是个伪命题;“妇人当国,暂则危,久则亡”(蔡东藩语),更是扯,她为武则天垂范了?长寿是她的错?!难道忘记传国玉玺是怎么碎了一角了?

窃以为,一人得势,“姊妹弟兄皆列土”的制度,才是原罪。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