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司马迁的关系
很多人不知道,说难道司马错和司马迁有关系吗?有,关系还不一般。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
司马错剧照
司马错是战国中期秦国的名将领,在秦国的历史上,司马错和白起两个人作出了突出贡献,司马错的主要功绩是为秦国三征巴蜀,因为他的坚持,巴蜀成为秦大后方郡县,为秦国疆域的扩展,百姓的富足提供了帮助。
司马错是整个司马家族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突出祖先的丰功伟绩,司马迁在《张仪列传》的表述中,将司马错的功业生动具体的记录下来,对于司马错和张仪的“伐蜀论”双方争执的焦点更是,毫不保留的记录。
当时的秦惠王在是否要先灭蜀国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秦惠王在经历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大,想要一统当时的动荡局面,张仪主张直取中央,可以挟天子令诸侯。司马错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还只是小国,领土也不够大,只有先打下蜀国,才有可能让国家富强拥有与六国抗衡的能力。
其实司马错的计划在当时几乎天衣无缝,一来蜀国本来就国力不强加上内部动乱,很可能不攻自破,这样也不会受到世人的谴责,名利双收却又不费半点兵力,这正是冉冉升起的秦国最需要的。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强化了国力,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司马迁也对自己祖先的故事非常感兴趣,祖先的雄才大略很早就在司马迁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司马错也成为了年幼时期司马迁的精神楷模,时刻激励着司马迁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尺码错和司马懿的关系分析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隶属纵横派,秦惠王的时候,巴、蜀两国互相作战,秦惠王觉得是个好时机,想出兵蜀国,扩张自己的势力,但是自古巴蜀之地就险恶,易攻难守,秦惠王当心对手下战士将会是个挑战,还有个顾虑就是韩国可能会前来进攻。
司马懿
秦惠王犹豫不决的时候,司马错主张打蜀国,大韩国会招来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到时候不仅韩国没打下来,自己也会给赔进去。而打蜀国,首先蜀国内部已经动乱,再加上蜀国地势偏远,和各诸侯国联系不大,没惹愿意去管这块土地,而司马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他认为拿下蜀国,非但不会受到误会,甚至能在获得蜀国土地和财富后名利双收,而正真的目的直指当时综合国力最强的楚国,相信这也是秦王会采纳司马错建议的关键一点。当时的楚国和周天子就像两座大山押在各诸侯国上。秦国吞并蜀国后,取得了丰盛的收获,而他的目标正瞄向当时还自以为高枕无忧的楚国……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政治家,西晋王朝的建立和他密切相关,除了军事方面,司马懿在选拔人才上为魏国带去了新鲜血液;在经济方面,司马义推广屯田,让全国百姓有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尤其是军屯事业对魏国局势有很大的影响,当时曹魏军军屯推行的算是比较多的,曹魏和吴蜀两大军屯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司马错和司马懿二人都生在乱世,战乱对二人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二人都走上了谋士这条道路,辅佐一代一代君王,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司马错论伐蜀的典故
司马错和张仪在关于是否要率先攻打蜀国,在秦惠王面前起了争执,秦惠王也很难决断,就让两人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互相比较,避害趋利。
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不主张攻打蜀国,应该先和魏国楚国求和,我们三国一起围攻周王朝,那天子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一定会交出九鼎。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兵权也有了神权,就可以挟持天子,用他的名号来发号施令,试问谁敢反抗,那我们建王立业还远吗。
蜀国地势偏僻,我们现在攻打蜀国,难道不是浪费兵力吗,这样会使士兵疲惫,老百姓要忙于战备,一来不能完成一统的伟业,二来就算打下了蜀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争夺名利就应该在朝廷上争,现在放着周王室不管,却要去到偏远地区打仗,你这是不考虑成效的做法。
司马错当然据理力争,建立国家容易,难在治理国家啊,我说张仪啊,你难道不知道要是国家强盛,和我们领土的辽阔、军队的强大、百姓的富足都有关系吗!这三个条件实现了,大业自然就会成功。现在蜀国最容易攻打,而且他们现在内部动乱,可以说我们不用费多少兵力就可以将它收复,这难道不是对士兵作战经验的一个锻炼吗。
我们攻打蜀国能过大我们的疆域不说,就好比豺狼驱赶羊群,占了他们的地,不会被说暴虐,拿了他们的前,不会被说贪婪,这种名利双收的战局您怎么就看不懂呢。
相反,现在去胁迫周天子,必然会招致坏名声,不仅如此,周天子和和韩网还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甚至会联合其他国家,先对付我们,这样动荡的局势下,秦王一定要三思啊。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蜀国归属后,秦国实力愈加强大。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