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码错和司马懿的关系分析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隶属纵横派,秦惠王的时候,巴、蜀两国互相作战,秦惠王觉得是个好时机,想出兵蜀国,扩张自己的势力,但是自古巴蜀之地就险恶,易攻难守,秦惠王当心对手下战士将会是个挑战,还有个顾虑就是韩国可能会前来进攻。
司马懿
秦惠王犹豫不决的时候,司马错主张打蜀国,大韩国会招来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到时候不仅韩国没打下来,自己也会给赔进去。而打蜀国,首先蜀国内部已经动乱,再加上蜀国地势偏远,和各诸侯国联系不大,没惹愿意去管这块土地,而司马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他认为拿下蜀国,非但不会受到误会,甚至能在获得蜀国土地和财富后名利双收,而正真的目的直指当时综合国力最强的楚国,相信这也是秦王会采纳司马错建议的关键一点。当时的楚国和周天子就像两座大山押在各诸侯国上。秦国吞并蜀国后,取得了丰盛的收获,而他的目标正瞄向当时还自以为高枕无忧的楚国……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政治家,西晋王朝的建立和他密切相关,除了军事方面,司马懿在选拔人才上为魏国带去了新鲜血液;在经济方面,司马义推广屯田,让全国百姓有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尤其是军屯事业对魏国局势有很大的影响,当时曹魏军军屯推行的算是比较多的,曹魏和吴蜀两大军屯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司马错和司马懿二人都生在乱世,战乱对二人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二人都走上了谋士这条道路,辅佐一代一代君王,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浅谈尺码错与商鞅的关系
如果说商鞅变法为秦国换了一颗大心脏的的话,司马错的伐蜀应该是为秦国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商鞅的两次变法,让整个秦国更新换代了一遍,奖励军功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奖励农耕,重农抑商,对小农经济是极大的促进。
司马错剧照
商鞅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废井田,以及允许土地私有化,在各地推行县制,方便管理,统一度量衡对秦的统一由决定性的帮助。
而司马错在治理国家上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因为商鞅再不用担心各国纷争,只需专心治国,将法家思想贯彻落实到底就好。司马错要考虑的远比商鞅来的多,除了应对秦国自身并不强大的缺点外,还要实施提防会不会有战国七雄其他的国家看上自己这块肉。
所以我们说,这一招先得蜀后得楚的一步走的是在是妙,那么他的作为仅止于此吗,当然不是,司马错最风光的时候是担任国尉攻打魏国的时候,那是的司马错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凭借自己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之后司马错的光芒被新生力量白起盖过。后起之秀的实力果真不容小觑。
但在司马错看来这应该都难以撼动他秦国功臣的地位了,因为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实践了当初自己先得蜀后得楚的远大推论,虽然不是亲临战场,但要是没有自己伐蜀的好建议,白起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就取得胜利。所以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更有我的一半。
司马错论伐蜀的典故
司马错和张仪在关于是否要率先攻打蜀国,在秦惠王面前起了争执,秦惠王也很难决断,就让两人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互相比较,避害趋利。
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不主张攻打蜀国,应该先和魏国楚国求和,我们三国一起围攻周王朝,那天子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一定会交出九鼎。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兵权也有了神权,就可以挟持天子,用他的名号来发号施令,试问谁敢反抗,那我们建王立业还远吗。
蜀国地势偏僻,我们现在攻打蜀国,难道不是浪费兵力吗,这样会使士兵疲惫,老百姓要忙于战备,一来不能完成一统的伟业,二来就算打下了蜀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争夺名利就应该在朝廷上争,现在放着周王室不管,却要去到偏远地区打仗,你这是不考虑成效的做法。
司马错当然据理力争,建立国家容易,难在治理国家啊,我说张仪啊,你难道不知道要是国家强盛,和我们领土的辽阔、军队的强大、百姓的富足都有关系吗!这三个条件实现了,大业自然就会成功。现在蜀国最容易攻打,而且他们现在内部动乱,可以说我们不用费多少兵力就可以将它收复,这难道不是对士兵作战经验的一个锻炼吗。
我们攻打蜀国能过大我们的疆域不说,就好比豺狼驱赶羊群,占了他们的地,不会被说暴虐,拿了他们的前,不会被说贪婪,这种名利双收的战局您怎么就看不懂呢。
相反,现在去胁迫周天子,必然会招致坏名声,不仅如此,周天子和和韩网还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甚至会联合其他国家,先对付我们,这样动荡的局势下,秦王一定要三思啊。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蜀国归属后,秦国实力愈加强大。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