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毅然回国的故事
华罗庚在回国之前被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优等的工作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国为祖国效力。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时,只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研究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博士学位。
华罗庚
但是他来英国并不是只要一个博士学位,而是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他专攻七八门的学科,在两年时间内写了不下20篇的论文,其实这每一篇论文都很高深,都足以有资格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华氏定理”也是数学界的一大成果,华罗庚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视为剑桥大学的骄傲。
他的每一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苏联,印度,法国等国的杂志上。但是他在剑桥大学从未申请过什么学位。他唯一拥有的文凭就是初中文凭。抗战期间,英国人想要华罗庚留下来任教,可是他不愿意留下来,他意志尤为坚定,他要回国。回国的华罗庚直接从初中文凭被升为大学教授。后来国内出现了白色恐怖事件,华罗庚到美国深造。美国的一所大学想要授予他终身教授的称号,并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但是华罗庚在听到中国解放的消息后,坚定回国的心再次燃起。
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精力和热血全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事业当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他一生共有二百多篇论文,有一些已经列入世界数学经典之列了。
关于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杰出的数学界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区。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是值得一说的。这些故事证明了他未来的成就与小时候的刻苦是紧密相连的。华罗庚的父亲算是老来得子,在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华罗庚,所以很担心他会长不大。因为那句“放在箩筐里可以生根,比较好养活”于是想要叫他“箩根”,最后定为华罗庚。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代表着父亲希望他健康成长的心愿。
花庚故事书的封面
华罗庚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成绩不是太好,并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他是个非常爱玩的孩子,但是他很爱学数学。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古代的数学题考考班里的同学。那道题目是这样的: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一说完,班里炸开了锅,热烈的讨论起来,但是谁也没有说出确切的答案,老师刚想说答案,华罗庚便举手回答:我知道,答案是23。他不仅说出了答案,而且他的算法也是大为不同,老师也被震惊了。华罗庚就是这喜欢动脑筋,追求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还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求面积的数学题。华罗庚没有采用数学老师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算法,这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练习本的时候,故意将华罗庚的练习本放在最后发并且质疑华罗庚是怎么得出正确答案的。于是华罗庚将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了一遍,果然简单多了。
关于数学奇才华罗庚的精神是什么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精神在他小时候就已经显现。自从染上数学的瘾,他就将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底。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四十岁的时候才能下他。初中毕业因为交不起学费便辍学在家帮父亲料理杂货店。不幸在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寒疾致使右腿残疾。但是身残志坚的他在夹缝中求生。他在邻居还没起来磨豆腐之前就已经点燃油灯看数学书,起早摸黑,一头埋进数学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华罗庚
白天他在杂货店帮忙的时候也不忘做数学习题,拿些一摞白纸不停地在计算。顾客来了就上前招待,顾客走了就又一头扎进计算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他因为太忘我,顾客来了他也不知道。父亲知道了很是生气,把他计算过的纸撕碎扔到大街上或者烧掉。华罗庚视关于数学的一切为宝贝,他常常怀抱着这些纸张,不让父亲夺走。
他在逆境中奋发图强,自学成才。在数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祖国争光。华罗庚精神是一代鲜明的精神标志,激励着青少年积极思考,刻苦奋斗的思想。华罗庚热爱祖国的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毅然决然的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华罗庚的名字和精神已经载入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科学界的肯定。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华名族的精神支柱。华罗庚精神如同他的成就一样永远都不会被时间磨灭。他的奋斗不息与爱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物华罗庚的资料有哪些
关于华罗庚的资料,大部分人中停留在他是一名杰出的数学家,然而对于他的其他事情却一概不知。华罗庚在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在1985年病逝于日本东京。从小他就喜欢思考,因为常常思考过于认真,便被同伴嘲笑称其为罗呆子。但是这依旧不会改变华罗庚热爱学习的心。他从小就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因为家里没钱交不起学费。不能上学的华罗庚没有放弃,他一边帮父亲料理杂货店,一边在家自学数学。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课程,他只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学完了。
华罗庚
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换了伤寒,他的右脚便留下了后遗症,成了残疾。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把数学方法运用于实际当中。他说:搞科学就要老老实实,不能弄虚作假,要脚踏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是这个道理。他也提倡要独立思考,见面少说些闲话,多谈些艺术。可见他的思想领域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永远在别人之上。
介绍华罗庚资料的同时,不得不提华罗庚的老师。华罗庚的老师熊庆来同样是一个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伟人。他曾经留学多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无穷级函数”是数学领域上的巨大成果。他很惜才,为了他觉得值得的人才不惜自助他出国深造。后来在杂志上他看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华罗庚的才华后,毅然请19岁的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学习。
关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几何学的创始人。在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方面有独特的造诣。同时在函数方面的研究贡献也是属于开拓者的级别。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华罗庚的父亲在他40岁的时候才生下他,小时候的他家境非常贫寒,在小说读书期间,老师就发现他的数学天分。
华罗庚
在一个数学问题上,他常常会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但是在初中毕业后,实在太穷交不起学费,于是华罗庚便退了学,留在家中帮父亲照看杂货铺。辍学之后的他一边帮父亲开铺,一边自学数学。他自学成才,只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学完了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课程。
起早贪黑的他只为了能够多做几道数学题。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他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夏天,他也很少到外面去,顶着高温在屋内学习,蚊子满天飞他也无所谓。冬天,他常常一边磨墨一边做数学练习。每到过年走访亲戚,他也待在屋内埋头苦读。
在店里帮忙的时候,顾客来了华罗庚就招待,没有顾客就又拿起书来看。有时候做数学题实在是太着迷,顾客来了,他也没有发觉。时间久了,父亲就越来越生气,甚至把他做过的练习草稿撕掉扔到大街上。每当这个时候华罗庚就死死地抱住自己的书和练习,不让父亲抢走。
华罗庚,自学成才,靠自己的毅力以及对数学的热爱,他战胜了自己,也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仰慕。
关于华罗庚的诗有哪些
享誉数学界的华罗是世界数学界的泰斗,但是他不觉得有什么好炫耀的。作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数学家,他骨子里还是一位诗人。华罗庚的诗想必很多人都没读过吧。他斗志昂扬,对数学的痴迷使他从小到大都艰苦奋斗,努力钻研。他对他的子女学业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所以常常也写一些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些诗通常都是铿锵有力的,很有激情的。就像他的为人一样。
华罗庚
在一九六二年的春节时期,华罗庚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的:“敢、干、赶”“严、研、验”。横批就是一个“党”。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己的大门上,同时也受到了邻居范文澜的赞美。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字足以看出华罗庚的高尚精神:敢于发现,脚踏实地,争分夺秒,严于律己,钻心研究,学会试验。最后的“党”字也表明他所作的这一切只为党也为人民,只为国家。
虽然他的诗在诗坛上排不了的名词,但是与他认识的很多人都知道他写的一首好诗。他一生都活在数学的海洋里。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在日本讲完了最后一个关于数学的演讲。他的诗作中大多离不开“数”字,几乎在每一首诗里面都有“数”。他对数学的痴迷于热爱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他在病床上写下了一首《述怀》。其中有一句便是: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事实证明,华罗庚就像这句诗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