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4年9月5日第07版,作者:侯发山,原题为:《守孝三年的来历》 在古时,父母亡故了,子女要守孝, 当官的儿子离任守孝三年,谓之“丁忧”。一种说法是: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4年9月5日第07版,作者:侯发山,原题为:《守孝三年的来历》
在古时,父母亡故了,子女要守孝,当官的儿子离任守孝三年,谓之“丁忧”。如果国家有急事,急需返职,还得皇帝亲自下旨,做臣子还可讨价还价。明代宰相张居正因父母去世没有守孝三年,因而身败名裂。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一种说法是: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另一种说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据《郑州日报》)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