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基地被UFO入侵过?

2017年1月18日14:02:33UFO报道3,494阅读模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德州陆军基地网络系统遭到神秘黑客入侵攻击,导致大量军事信息和机密资料外泻,其中包括神秘UFO外星等重要资料。在曝光的美国UFO档案里,发现了很多惊天秘密!白宫情报人员指出,前苏联有能力制造无人驾驶飞碟。如果飞碟携载核弹或氢弹,美国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

美国人在研究UFO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但美国人到底研究到何种程度,有没有隐藏外星人遗骸及其飞行物,有没有找到外星人,则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秘密。8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局遭黑客入侵,包括UFO外星人等机密文件遭到泄露,一时间UFO热在美国再度涌现,人们希望揭开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另一种生命之谜。

这次公开的UFO档案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其中间接披露了一些军事和情报秘密。国家安全局的侦察监听站,当年也参与了侦察UFO的计划。五十年代末期,该局在全球设有4000多个侦察站,六十年代数目大增,到1969年越战高峰时期,侦察站之多也达到高峰,超过7000个!

这些侦察站据说曾收到过相信是从飞碟发出的信号,但美国集中各情报机关密码专家的智慧,也无法破译。中情局的密码专家认为这是苏联军方故弄玄虚,在试探美国的反应能力。

在旧金山以北的霍科罗克牧场和华盛顿附近文特山农场,实际上是国家安全局在美国境内的主要侦察监听站。文特山农场特设UFO监测站,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预防UFO突袭白宫。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的恐惧感随之增加,苏联已经具备了研制飞碟的能力。

但苏联是否有飞碟计划,外人不得而知,美军则需要经常防范“苏制UFO ”的侵犯。那时美国高层很多人都相信,苏联有能力制造无人驾驶飞碟,这种飞碟装有精密侦察仪器,可在高空搜集情报。有美国情报人员甚至指出,如果飞碟携载核弹或氢弹,美国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仍不断对古巴进行侦察,防止苏联秘密运导弹到古巴。大约在1969年,美国间谍飞机侦察到古巴哈瓦那附近一空军基地有类似飞碟的怪物,于是展开秘密侦查。

当年担此重任的中情局间谍之一,是后来成为巴拿马总统的诺列加。

诺列加的确神通广大,他派手下秘密进入古巴侦查,终于发现了所谓的苏制飞碟只是一堆残旧的米格—15战斗机机翼,由于摆放位置很特别,正好构成飞碟形状,令美国起了疑心。美国接获诺列加报告后终于放下心来。这起惊弓之鸟事件,实属情报丑闻,在此之前,美国一直没有披露过。米格—15机翼面积有20·6平方米。

美国飞碟计划

美国最轰动的UFO事件,1947年发生在新墨西哥州洛斯维尔小镇附近,有人目睹飞碟从天而降,传说外星人被俘虏,旋即死亡,尸体被解剖。

UFO迷一直想查明真相,美国政府以事件涉及军事机密,拒绝透露详情,直至不久前,所谓收藏外星人尸体的内华达州“五十一地区”空军基地曝光,军方才承认抓获外星人并非真实,只是试验一种飞行器发生故障,引致外界误解。但这种飞行器到底是什么,又成了另一个谜。

据说当年美国是试验新型飞机和飞船,后者是飞碟形状,由模拟人操纵,用以担任极度危险的轰炸任务,例如投掷原子弹,以减轻参加这类行动军人的心理压力。

当年驾驶B—29轰炸机向广岛投掷原子弹的蒂贝特上校,后来建议改用全自动化方式投弹———如果今后必须再次使用原子弹的话。

军方当时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空军基地试验“飞碟”,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该基地的沙漠进行试验。“飞碟”计划出师不利,第一次试验即告失败,最失败之处是航向偏差,飞过民居而曝光,镇上居民见飞碟而大感惊讶,军方于是编织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外星人故事,以掩饰军事试验真相。

五十年代末,美拥有第一代可携载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宇宙神”,飞碟计划早已寿终正寝。但UFO仍不断出现,其神秘一面迄今仍未完全解开。

海尼克的回归

卸任“蓝皮书” 计划顾问之后,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博士又对新浪潮科学着迷了一阵,随后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新团队——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海尼克于1986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对UFO 研究的贡献,该中心后来被命名为“艾伦· 海尼克UFO研究中心”。在该中心成立之初(1974年),他的《UFO 经验谈》一度登上畅销书榜单。

当时,一些民间组织走在了UFO 研究的最前沿,但其内部有关《康顿报告》的争吵一直没消停过。这种争吵在此后的很多UFO 组织中都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研究工作。意识到这点后,海尼克联合一些民间(即“隐形大学”)科学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斯皮尔伯格与第三类接触

媒体不约而同地把海尼克当成了UFO问题的精神导师。虽然他从未逃避过这份责任,但这与海尼克的远大目标不相匹配。他拒绝出现在商业电视广告中,却允许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自己的书改编成电影《第三类接触》。这部1977年上映的电影,当时票房达到好几百万美元。这个奇怪的名字取自海尼克的著作《UFO经验谈》,至今仍被广为使用。(海尼克总结了UFO领域三种类型的接触,后来在与詹妮·伦道斯共事期间,又对该归类方法进行了修改,增添了第四类接触。海尼克的分类如下:第一类接触,目击者近距离看到UFO,UFO与目击者或周围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接触;第二类接触,UFO 对环境产生了影响,留下了诸如着陆痕迹之类的物理证据;第三类接触,目击者不仅看到了UFO,而且看到了其上 面的外星生物;第四类接触,外星生物与目击者进行了接触,并将目击者带入 UFO 或者 另外一个空间维度。)海尼克在影片的预告片中向观众解释了何为第三类接触,还在影片中友情客串了一个以无比敬畏的神情看着外星人着陆的小角色。

海尼克是一个诚实而谨慎的人,即使是40年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试图调和存在于UFO 研究中的混乱现象。斯皮尔伯格对UFO 很感兴趣,他执导的电影也堪称杰作。影片中的很多情景都是基于真实事件。尽管海尼克与斯皮尔伯格后来深陷是否授权斯皮尔伯格将其非科幻著作改编成电影的争吵,但在他的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确曾得到斯皮尔伯格的间接资助。

尽管斯皮尔伯格的初衷很好,但他将科学与娱乐结合起来的做法对当时正处于发展时期的UFO 研究产生了一种不确定的影响。尤其是当他将第三类接触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全世界千百万观众面前时,势必会影响UFO 数据的收集。

电影:损伤效应

然而,第一部关于UFO 的影片并非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而是美国的低成本电影《UFO 事件》。影片枯燥而忠实地描述了巴尼·希尔和贝蒂·希尔夫妇在1961年9月遭外星人劫持的事件。该影片最早于1975年10月下旬在美国上映,并且在被斯皮尔伯格预算惊人的史诗巨制彻底打败前不久,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上映。

两部影片中的外星生物非常类似,因为它们都是以美国收到的真实报告为原型的。影片中的目击者声称,自己看到的人形生物顶着一颗硕大的脑袋,有两只黑黢黢的大眼睛,皮肤苍白。在如此庞大的观众群面前展示“真实”外星人的特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造假者口中的外星人也长这模样。此后,UFO 报告的数量趋于平稳,而且,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外星人长得都跟美国人描述的差不多,而在此之前是有许多个不同版本的。我想,这并非巧合吧。

《UFO 事件》在美国热播之时,UFO 学家正在研究的证据确凿的外星人劫持事件有十几起,其中包括内布拉斯加州亚什兰市赫布·希尔莫巡警事件,该事件于1967年12月由康顿团队负责研究。此后,UFO劫持事件的数量直线上升,5年之内就突破了200起。到1993年,此类事件的数量已达四位数,而且还在快速上升,以致被冠以“流行盛事”之名。

特拉维斯·沃尔顿事件

在电影塑造的形象即将深入人心、变得不可改变之时,一起非常关键的事件发生了,即1975年11月5日发生的空前事件。该事件发生时,正值希尔夫妇遭外星人劫持事件在亚利桑那当地电视上播出几周后,而且,这起事件呈现的特点也是UFO 档案中极其少有的。但是,亚利桑那外星人劫持事件的几位主人公都声称自己事先并没有看过电视上播出的《UFO 事件》。

当时,因其不同寻常性,该事件一度非常轰动。1993年,《星际迷航:下一代》的剧本作者特雷西·托尔米成功说服派拉蒙影业公司将此事拍成电影,名为《外星追缉令》。

特拉维斯·沃尔顿是亚利桑那州斯诺弗莱克市锡特格里夫斯国家森林伐木队的一名伐木工。该伐木队共有7人,队长是麦克·罗格斯,是特拉维斯的准舅哥。由于工期紧,罗格斯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地赶活。他们已经超过最后期限了,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此期间接了别的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1月5日日落时分,疲惫不堪的工人挤上一辆破旧的皮卡车,准备离开森林。皮卡车在颠簸的路上行驶着,突然,前方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发光体,一个奇怪的蓝色钻石状物体盘旋在伐木区上空。大家都吓坏了,年轻的特拉维斯·沃尔顿却不害怕。他从车上冲下去,仰着头,跌跌撞撞朝不明物体走去。他来到这个巨大的不明物体脚下,被强烈的聚光灯照亮,像一只被猎人围堵的兔子一样。就在此时,不明物体的底部突然射出一道强光,击中沃尔顿的胸部,并将他甩到离地几米的空中,又摔了下来。他一下子瘫倒在地,就像被雷电击中一样。

沃尔顿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的同伴都以为他死了。不明飞行物并没有离开,他的同伴却吓得纷纷逃走了。几分钟后,麦克·罗格斯意识到不应该撇下受伤的同伴独自离开,于是,他将皮卡车掉头开了回去,现场却找不到UFO 和特拉维斯·沃尔顿了。

测谎实验

返回镇上后,受到惊吓的伐木工被怀疑犯下一起谋杀案,于是,第二天,人们便全体出动去搜寻沃尔顿的尸体。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些人最终决定接受谎言测试。除一人因有前科而紧张外,其余人都证明了自己的确不知道沃尔顿的行踪。

在此之前,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起外星人劫持事件像这次一样如此明显地不怀好意,或者使被劫持者消失好几天,而不得不动用警力来寻人。当然,正因如此,这起事件才会受到好莱坞的青睐,但矛盾的是,这给UFO 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起非典型第四类接触是如此反常,让许多调查者担心不已。

反飞碟派

消失5天后,沃尔顿突然从邻近的镇上打来电话,说自己醒来时就在那里,对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记忆。当时,警察还在闷闷不乐地思考这起“谋杀案件”。他们打算采取一些行动,但又苦于找不到任何有力证据来证明沃尔顿、罗格斯以及其他当事人说的不是实话。沃尔顿回来几小时后,有人报告称看到了UFO,而且加拿大位于安大略的军事雷达设施也捕获了UFO 的踪影。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对媒体称,两架F-106战斗机紧急起飞,但并未发现不明飞行物。

警局释放沃尔顿、罗格斯及其家属后,UFO 团体开始介入了。其中有两个团体还因摩擦而挥拳相向,沃尔顿最后选择和其中一个合作,拒绝了明显不是很相信他的那个。被拒绝的那伙人就着手寻找与事件不符的证据。他们声称,沃尔顿一回来就接受了测谎实验,但实际上并没有通过。因为有一家小报想要宣传沃尔顿的故事,故而付给沃尔顿一笔钱,让他接受此次测谎实验。一开始,沃尔顿没能通过实验,该小报没有公开这一点,并请求其他支持UFO 的团体不要公开此事。后来,沃尔顿又接受了一次测谎实验,这次他通过了,小报就将这次实验公之于众了。

沃尔顿站出来对此进行反驳,他说自己刚回来时,因为刚刚遭遇过劫持,整个人还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所以没能通过测谎实验。测谎专家和与目击者交谈过的心理学家对故事的真实性意见不一致,所以事件的最终结果就是——信不信由你。

菲利普·格拉斯是一名批判者,多年来一直致力证明沃尔顿事件其实是一场人为的恶作剧。他声称,因为伐木工无法如期交工履约,故而编造了这么一个荒唐的故事逃避责任。“不可抗力”条款使他们有权在遭遇不可预见的困难时停止履约,否则,如果没能如期完工就要被处罚金。伐木工确实没有如期完工,而且,格拉斯还指出,伐木工从渴望刊登他们故事的媒体那里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小的现金。

人们对此事的真假判断见仁见智。人们没有理由指责那些通过出售真实故事而从媒体那里得到一些钱款的人,如果这个人因故事被结集成书或搬上银幕而获得报酬也无可厚非。1993年电影上映后,亚利桑那州UFO 学家吉姆·斯贝瑟于当年制作了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续集,但怀疑论者极力阻止广告公司使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几个字眼。

斯贝瑟不仅就伐木交易与罗格斯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还与当时的锡特格里夫斯森林承包商及其继任者进行了交谈,他的发现与沃尔顿和罗格斯的故事相吻合。事实上,罗格斯与当时的森林承包商毛里斯·马奇班克斯都证实,“不可抗力”条款在1975年从未真正实施过,而且沃尔顿和罗格斯也从未要求执行此类条款,所以,编造这么一起外星人劫持事件以逃避责任的理由不成立。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认为在当时的状况下,伐木公司不可能按合同行事,伐木工可以自行离去,没必要死抠合同条款。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关键因素。

特拉维斯·沃尔顿回来后,对于被劫持的那5天里发生的事,确实有那么几段不完整的转瞬即逝的记忆,后来,通过催眠填补了其中的一些空白片段。他的描述也非常奇怪——比如,他被带入一个拥有许多架UFO 的巨大机棚,周围都是穿着奇装异服、外形奇特的外星人,就连这些奇怪的描述也非常模糊。

事实与虚构相伴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大问题。被劫持者的回忆常常模糊不清,而且充满“屏蔽记忆”(即个体为掩盖痛苦记忆而深埋至无意识中的真实往事或幻觉)。然而,在电影《外星追缉令》里面,微弱的碎片化记忆看起来是如此不恰当,因此,特雷西·托尔米特地写信给UFO 研究者以表达歉意,说自己不该按照相关指示对剧本的这一部分进行改动。影片的结尾部分更像是幻觉,而非特拉维斯·沃尔顿对UFO 内部所发生事件的记忆。主人公在1993年造访英国时说,电影中的情景有充分的根据,但并不准确。

此事件的真实性或许永远无法确认,但是,如果它是真实的,就足以成为UFO 历史上的分水岭。它将20世纪60年代末分散的、有限的劫持事件与2 0世纪7 0年代初外星人劫持人质并进行广泛医疗实验的恐怖入侵联系起来。后者描述的场景将成为一个可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