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问题也不在于“上面”个人的气度、“雅量”甚至“民主作风”,如果那种一人喜怒好恶可以决定兴丧予夺的“一言堂”不改革,我们来谈论做郭嘉还是当海瑞的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民晚报》2012年2月15日第B05版版面图
郭嘉这个人,乃曹操的第一谋士也,素为上喜。什么原因呢?一是不但忠心,而且“多谋”。胸有全局,腹有大计,目光炯炯,良策善谋。二是不但“多谋”,“深通有算略”,而且“达于世情”。办事通情达理,说话温顺得体,提建议、出计谋总是温言良语,让人舒服,并且无论你采纳与否,“从无谏诤”。所以曹操十分喜欢他,尤其是吃了败仗,更是“国乱思良将”,思念郭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但曹操,便是咱们的领袖,也说郭嘉“很有名”,了不起。第二次郑州会议也好,上海会议和庐山会议也罢,都要领导干部去看《郭嘉传》,向郭嘉学习,尤其是遇到困难的局面时,“下”要反映真实情况,谋划好的建议,以便“上”多谋善断。所以要多一点郭嘉。
其实咱们的领袖,不仅喜欢郭嘉,还喜欢过海瑞——看了《生死牌》后,第二天就找来《明史》,细读了《海瑞传》,于是盛赞海瑞,号召大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还把《海瑞传》荐于彭德怀,“我的缺点,你们也要批评”。然而海瑞不是郭嘉,这个人“骂”皇帝不惧一死,多谋之下,说话十分“极端”,既不像郭嘉“达于世情”,又不“温顺得体”,很不给上面面子,所以八届七中全会之后,便曰,“说海瑞,我很后悔”,“真的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可见喜欢海瑞,那是不可靠的。还是喜欢郭嘉。
然而郭嘉有那么可靠么?那时是号召讲真话,但也强调“要选择说话的时机,不讲策略不行”。什么“策略”呢?“你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批评也可以嘛”。这大概也就是学郭嘉“会说话”的意思吧——但是直议廷争,“骂”,不行,“旁敲侧击”又可以吗?邓拓算得“旁敲侧击”了么?《三家村札记》也好,《燕山夜话》也好,和风软语,皮里阳秋,那样的委婉,那样的“旁敲侧击”。结果怎么样呢?说明做海瑞固然“受不了”,但做郭嘉,终于也不可靠。
现在有人为庐山的案子“再翻案”,说谁叫彭总不讲策略,不会说话,什么“有失有得”,什么“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结果引出了震怒,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上面”是否能广开言路,是否能从善如流,是否“让人家说话”,责任不在于他有没有民主作风或曰“雅量”,倒在于“下面”是做郭嘉还是海瑞,会不会“说话”,能不能“温顺得体”,至少不要弄得上面没有面子。这样一种重抬郭嘉而贬海瑞直到再贬彭德怀,是否离“民主”太远一点了呢?
问题不在于“下面”做郭嘉,还是做海瑞,而在于上面有没有心胸,能不能容纳,否则不要说海瑞,连郭嘉都会有危险。然而再说到底,问题也不在于“上面”个人的气度、“雅量”甚至“民主作风”,如果那种一人喜怒好恶可以决定兴丧予夺的“一言堂”不改革,我们来谈论做郭嘉还是当海瑞的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大概也就是三中全会刚刚开好没两年,小平同志就来讲“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深层原因吧!我们不必苛求前人,也不要把问题归结于任何个人以及他们的“雅量”,我们的眼光,还是放在“向前看”的改革上才更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