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之万方安和,乾隆九年(1744年) 配图
作者:景韬/编撰,,原题:留在圆明园红墙上的“样式雷”
参与圆明园营建的六0朝皇帝和画师们只是将现实和想象中的美丽付诸纸上,而具体的建造实施者则是宫廷中的御用建筑公司——样式房。这个御用建造机构的开创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样式雷”家族。
雷金玉冒死安房梁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一代雷发达由江宁(南京)来到北京,到第七代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它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试图告诉人们: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工匠能够一步登天,成为皇家建筑的首席建筑师。相传故事发生在清朝皇宫的一次改造工程中,木匠出身的雷发达第一次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说是康熙中叶重修太和殿,在工程基本接近竣工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上梁的活动,这是很隆重的典礼,相当于我们现在奠基礼、剪彩那种感觉。
“上梁”仪式那天,康熙皇帝亲临太和殿,大家都非常紧张,到了上梁的关键时刻,可能是上梁的官员木工技术不好,脊檩安了半天,榫铆总是合对不上。当时主持的工部官员都急坏了,因为这要是不成功,可能就要有人掉脑袋。最后,雷发达自告奋勇上去装梁,但是他只是小小一个工匠,上去干这个活儿起码也要有七品官职。他的上司死马当作活马医,叫他换上七品官服。于是,雷发达袖子里装着小斧头,爬上去啪啪几斧头,技艺非凡,很轻松就装上了。康熙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当场就封七品官,当了样式房的掌案。
历史记录中,太和殿曾经有过两次重建,但第一次发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雷家尚未来北京,第二次发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此时雷发达去世已有两年。也就是说,雷发达不可能参与太和殿的重建工作。太和殿里的惊险一幕实在太具有传奇色彩,历史学家为了考证这个故事,发现原来它是雷氏家族内的“移花接木”,故事的主角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
“上梁”也并非发生在紫禁城而是在畅春园。雷金玉随父亲北上京城后,也在宫里当差做木匠,大约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雷金玉参与了畅春园正殿“九经三事殿”的工程。当时在上梁的时候,康熙见雷金玉很年轻,技艺也非凡,召见他谈话,发现他才思敏捷,正好两个人年龄也相当,康熙非常欣赏他,马上封他为七品官,食七品俸,而且让他掌管皇家的建筑设计,就是样式房。
至今,在雷金玉的碑文中还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故事。康熙的御制诗《畅春园记》里,也专门提起过有一位技艺非凡的工匠,他一直非常挂念。从这以后,雷金玉参与了西郊诸园的许多工程项目。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圆明园,赐给当时一位亲王,此间主持修建的就是雷金玉,而这位亲王,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雍正帝。
制烫样奇技差天下
雍正帝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应召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负责带领样式房的工匠,设计和制作殿台楼阁和园庭的画样、烫样,指导施工,对圆明园的设计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具体施工前,作为圆明园建筑设计师的“样式雷”首先要进行平面设计,画出建筑草图——地盘样,地盘样上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等建筑图例,也有桥梁、水流的布局走向。草图经皇帝认可后,他们便要将图上的建筑景致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
我国古代的建筑工程最迟在汉代就有了图样,到隋朝时发展出以线条和结构相结合,在三维空间内研究建筑设计的模型,“样式雷”的贡献就是将这一设计程序标准化、规范化,并命名为“烫样”。所谓烫样,就是指按照实物比例缩小、用草纸板、秫秸、油蜡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的模型,因制作工艺中有一道熨烫工序,故称烫样。
作为清代皇家建筑设计御用班底的样式雷家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宫廷各项建筑工程烫样的制作者。在他们的妙手之中,平面的设计图样通过纸、秸杆和木头等材料的组合变成了立体的微缩景观。
遗留至今的样式雷烫样,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清东陵等处,其中以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所做的烫样为数最多,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圆明园中的“勤政殿”、“万方安和”、“廓然大公”等。这些烫样都按比例制作,尺寸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分样,一种是寸样。如五分样、寸样、二寸样、四寸样至五寸样等,即与建筑尺寸比例分别属1/200、1/100、1/50、1/25至1/20等。比例根据需要选择,细致到房
瓦、廊柱、门窗甚至室内陈设的桌椅屏风等,以便皇帝审样时一看就明白,也方便建筑时按比例原样放大。烫样的神奇也在于它的层叠性和灵活性,结构之间互不影响,各个建筑细部有所联系又不失独立。
圆明园施工过程中,欣逢雷金玉七旬正寿,雍正帝给予特殊的褒奖:命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古稀”二字匾额,赐予雷金玉。雷金玉将此匾运回故乡南京,悬挂于祖居大堂。
雍正七年(1729年)末,70岁的雷金玉去世,雍正除恩赏金银外,还下旨令皇家驿站沿途照料运送灵柩返回南京安葬,皇帝所赐匾额供奉在雷氏故宅大堂。这在当时对建筑师而言,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作为雷家世代执掌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事务的创始人,在后来的雷氏宗谱世录中,雷金玉被尊奉为雷氏家族迁居北京的支祖。
此后雷氏家族共有七代人接续持掌样式房,其中以雷金玉的孙辈雷家玺最为出色,万寿山、玉泉山、香山、避暑山庄等工程均出自他手。
和圆明园付之一炬一样令人遗憾的是,烫样工艺也随着雷家的衰落而失传,现在反映圆明园旧貌的烫样,只剩下同治时拟修复圆明园时做的几件。今天,我们只能从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等清代皇家建筑中,去畅想那个曾经也刻在圆明园红墙上的名字——样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