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朝开始、帝王去世之后有庙号,所谓庙号,就是在太庙祭祀时候用的名号。而谥号则起源于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两个先王摆功,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个做法叫“谥”。也就是给统治者的一生行为盖棺论定。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乃是对上不敬,遂取消谥号,只呼皇帝为几世(如秦二世)。但秦王朝只历经二世,就被刘邦创立的汉王朝所取代,刘邦恢复了谥号制度,使其得以延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啊,就是汉朝的皇帝都称“帝”,而唐朝的都是“宗”,这是为何?
等到明清两朝,又有一些另类,众所周知,朱元璋称明太祖、朱棣称明成祖,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把朱元璋称为洪武帝,朱棣称为永乐帝。这种奇怪的称呼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或者说,为什么会这种不同的称呼呢?其实这个要怪唐玄宗。本来本来唐高祖李渊的谥号是大武皇帝,也就是唐大武帝,但是从唐玄宗开始,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上尊号,死后把尊号改一改叫做谥号。于是各种好词开始堆叠起来了。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全成就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这种情况下,要是考历史,你能记得住吗?光是清朝的几个皇帝,就记得脑袋晕乎乎得了吧?
于是就出现了“宗”,而这些“宗”大多都是庙号,其实这都是源自于对这些的滥用,当然,不排除一些皇帝,故意要为自己歌功颂德。但是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再多的谥号,都抹不去自己的功与过,你们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