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70年,既有风雨如晦,也有风和日丽,很不平凡。

2022年3月31日21:42:57历史解密来源:互联网30阅读模式

中俄关系70年,既有风雨如晦,也有风和日丽,很不平凡。

俄罗斯总统普京( Vladimir Putin)发动俄乌战争后,一个多月以来,中俄关系备受全球关瞩。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日前表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没有禁区,但是也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宗旨和原则,是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秦刚说,中俄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互为最大邻国,各个领域交往十分密切,“中俄之间的这种关系,不应被视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一个累赘、一个麻烦,而应被当作一种资源、一种机遇。”

回顾历史,中俄关系并非一直友好和谐。从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到2019年“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台,中俄关系70年,包括中苏关系42年和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28年。在这70年中,从大哥小弟到反目成仇,从重修旧好到成为伙伴,若以天气来形容中俄关系,期间既有风雨如晦,也有风和日丽,很不平凡。

1949年10月1日,中共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北京中南海,次日中苏建交。中共出于意识形态与获取援助的考虑,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苏联。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Joseph Stalin)祝寿,中国和苏联签署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援助,帮助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而中共方面,为了巩固和苏联的同盟关系,应苏联要求,于1950年10月同意出兵朝鲜,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

但中苏蜜月期并不长久,很快就产生罅隙。其导火线是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批判斯大林事件。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全面批判斯大林,引起毛泽东的警惕。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由于毛泽东实行的政策与斯大林基本一致,否定斯大林相当于否定毛泽东。

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争论频生,摩擦迭起,两国关系逐渐从分歧走向破裂。1958年,中苏之间由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引发一场严重争吵。此后,又发生炮击金门风波、原子弹问题、人民公社问题、苏联撤回专家、中印冲突、中苏公开论战、伊塔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期间,中苏双方虽几度有意缓和矛盾,修复关系,但是新的争端层出不穷,直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965年,中共拒绝参加苏共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协商会晤。1966年,又拒绝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中苏两党关系随之中断。

与此相呼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并派20万苏军进驻蒙古,在远东配备了可以进行核攻击的数百架轰炸机。从1964年到1969年,中苏边境事件竟达4,189件之多,最终导致了珍宝岛事件与铁列克提事件的发生,中苏这两个共产党大国由盟友转为仇敌,关系恶化到战争边缘。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凭借蒸蒸日上的国力与美国争霸,面对日益严重的压力,毛泽东不得不和美国接触,逐步走向联美抗苏之路。

当时,中国将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据曾参与中苏边界谈判的中国外交官周晓沛介绍,1973年,毛泽东甚至针对苏联提出“一条线”的战略,这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横线,联合起来对付“北极熊”。

中共实行改革开放后,亟需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

面对勃列日涅夫递来的橄榄枝,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请访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给勃列日涅夫转达口信,要求苏联重视实际行动:“从柬埔寨、阿富汗事情上做起可以,从中苏边界或蒙古撤军也可以。”“屯兵一百万啊!不谈这些具体行动,有什么基础?”经过一番外交斡旋,1982年10月,中苏双方第一次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苏长期的僵持局面开始松动。

就在中苏和缓开始走出第一步时,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猝然去世。中国派外交部长黄华参加其葬礼,透过“葬礼外交”推动改善中苏关系。继任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Yuri V. Andropov)于1984年2月去世。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率团出席葬礼,提高中苏两国领导人会面的级别。执政仅一年的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Konstantin U. Chernenko)又于1985年3月去世,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率团出席葬礼,恢复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的海参崴讲话。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中方对此给予积极评价,政治磋商取得进展。经过两国外长互访准备,双方就柬埔寨问题达成共识,决定在北京举行中苏高级会晤。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戈尔巴乔夫访华,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这是中苏两国时隔30年后举行的最高级会晤。按照邓小平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原则,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继承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飘扬了数十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落之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恰好抵达莫斯科。12月27日,中国与俄罗斯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罗斯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如1949年中共建政两天后,中苏建交。《会谈纪要》规定:《中苏联合公报》规定的基本原则仍是中俄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中苏签订的条约和外交文件继续有效;中苏间正在进行的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军事信任的谈判、边界谈判,将继续进行下去。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1992年中俄双方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提升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2019年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从1992年至2019年,27年间,中俄关系高潮迭起,连上6个台阶。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苏联解体30年 中美两国的深思 历史解密

苏联解体30年 中美两国的深思

对美国而言,30年的对华政策不能不说是外交战略的一次重大挫败。对中国而言,苏联解体的30年既有利好、也有危机:一是采取了正确的内外战略,融入了世界体系,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二是吸取了苏联解体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