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诡异事件——墙中藏棺,十八年后渗出血迹。首先声明此故事是从一本旧书看到的。
记录者是解放初期的一名教师,根据自己的经历,记录下一桩匪夷所思的事件,考虑到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故事的人物和地名均用了化名,还望理解。
话说清末民初,随着外国资本大肆入驻中国,美英德日等国的洋行也从长江进入到华中内陆。
当时某城内有一家叫“英公和”的商号,就以专售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煤油为主。
这家“英公和”老掌柜的是城中富户邓某,随着年龄渐老,又将产业转给了儿子邓一天继承。
邓一天很有商业头脑,没多久就占据了整个地区的煤油市场供应,大发横财,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暴发户。
有了钱,自然要摆阔气,邓家在当地购置了五进院子的房屋一栋,房屋内摆设豪华,中西家俱一应俱全。
邓一天喜爱梅花,便在院内每个天井中间的花坛上,都栽上不同品种的梅花。如绿萼垂枝,龙游朱砂等等。
每逢腊月,邓家无论书房、卧室、客厅内,都有各色的梅花怒放,百姓因此也称为梅馆。
没过几年,老掌柜就病逝了,邓家只剩下邓一天夫妇及其儿女,以及邓一天的亲妹子邓一凤。
邓一凤是个老姑娘,终日吃斋念佛,苦守青灯,从不离开家门。
原来邓一凤在二十岁那年某日,一个小丫环不慎将她最心爱的一个粉红莲花绿底座的明朝官窑磁瓶打碎了。
当时的邓一凤年轻骄横,一怒之下用鸡毛掸子狠狠地打了小丫环一顿,罚她一天不许吃饭。
小丫环虽然只有十二三岁,但个性倔强,觉得受了委屈,当晚就上吊死了。
从此之后,邓一凤疑神疑鬼,时时刻刻总觉得个小丫环站在她身旁,怨恨的眼光盯着她。
忐忑不安之下,邓一凤皈依了佛门,决定终身不嫁,以此赎罪,并在家里布置了一个专供她使用的“佛堂”,每日以敲木鱼、诵经书消磨光阴。
转眼到了1943年,日本人大举入侵,占据了大半个河山,邓一天仓促用船将全家老小送往四川亲戚家避难。
可这时邓一凤已病人膏肓,连床也不能下。
无奈之下,邓一天只好留下一个老家人和一个老娘婆照顾自己的妹妹,并且提前选购了一口阴沉木棺材,以备后事。
邓一天刚走不久,邓一凤就断了气,老家人请人将尸首收敛后,日本人已经将城围得水泄不通,棺椁根本无法运出去。
那时候讲究入土为安,虽然没能埋入城外的祖坟地,但还是在梅馆楼梯东侧砌了一个夹墙,将灵柩抬进夹墙内,上下左右灌满了干沙,算做安葬之地。
战火纷飞,天下哪有安宁之地。之后几年邓家四处流落,家道中落。梅馆也无人打理,长满了杂草,到了晚上更是阴森恐怖,渐渐传说这里闹“鬼”。
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人民当家做主,梅馆也归了当地,成为了粮食仓库。
六几年的时候,汉江连下了暴雨,很多老旧房屋都不堪重负,千疮百孔。
雨停了没多久,大家决定翻修漏雨的房屋,砸开砌墙,这才发现了夹墙内的棺木,吓了大家一大跳。
消息一传出,立刻哄动全城,大家都赶着来看稀奇。
工人们将棺木搬到梅馆外的空地上,那时候流行破四旧,大家也没太多讲究。有胆子大,好奇的人就将棺材盖打开,只见里面尸首完好,还穿着一身白缎子“寿衣”,更加离奇的是发肤俱在,皮肉已经风干,面容恐怖。
大家一边皱着眉头,一边默契地拍着队参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听说有胆小的人看了一眼,几天都不敢闭眼睡觉。
这种免费的参观没有维持太久,不到一天的时间,尸体就呈现出棕黑色,迅速开始风化。于是考虑到卫生问题,当地派了一辆马车将棺木拉到河边,挖了个大坑,架上了一把火烧掉了事。
按说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不然。
之后几天当地怪事连连,先是梅馆天花板渗出血迹,而后又有人信誓旦旦听见仓库里有老太太说话的声音,可走进去一看,什么也没有,只见一串好像血渍的水印一直延伸到墙角,然后莫名消失。
事情越传越玄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快引起了高度重视,被当做特务破坏的典型大案督办。
当时在仓库入驻了一个工作组,每日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一旦有动静,立刻吹哨示警。
工作组在仓库里一呆就是半个月,期间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记录,最后结果也只是非常低调地以“谣言”定性,草草结案。
作者在当时属于文化知识分子,曾帮助过调查人员收集整理过邓家档案资料,所以对案情比较了解。然而说到调查组半个月的经历,却是含糊其辞,一笔带过。
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结尾,突发感慨留下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有些事情现在无法解释,但将来科技进步了,会不会解开真相呢?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时过境迁,当年的经历人大多不在世,连梅馆也早已推平盖上了高楼大厦。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永远不为人知。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