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们的团队张颖
1978年,未来“历史上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也是阿坝水电站的拖拉机手。月薪50元,在当地堪称“高收入家庭”。有一天,他突然借了一辆自行车,连夜跑了几十里,到高考门口填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放弃了这份高薪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准备中,最终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师范院校,走上了自己之前不熟悉的文学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决定的初衷是“走出山寨,看看外面的世界。”
同样在1978年,“两弹之父”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要不要继续在盒厂工作?还是报高考?她终于下定决心要报名参加考试,但是下定决心很容易,但是备考很难。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她几乎忘记了学校里所有的知识。比如她复习物理的时候“连牛顿定律都不知道”。那么多给她补课的老师都觉得她这么低的水平补课不行。那段辛苦复习的日子,她下班回家睡觉,晚上十一点起床学习,终于考上了今年高考状元。
1977年,比这早一点,中国出现了一股奇怪的学习热潮,特别是1977年10月以后,用学者苗升的话说,各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补习班里的学生不仅仅是17、18岁的高中生,还有下班匆匆赶来的工人、胡子刮得差不多中年的大叔、抱着婴儿的母亲……所有这些选择和挣扎,也与一个历史事件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
虽然每年高考期间网上经常会热议“高考改名”这个话题。但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当时参加高考的“前辈”。
第一,恢复高考:一个艰难而快速的选择
1977年,中国高考“休学”十年。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具体招生方式称为“16字招生法”,即“自愿招生、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学校审核”。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高考”甚至成了一个陌生的词。一位经历过1977年高考的当代知名学者形象地描述了70年代初年轻人对“高考”的理解:“高考?我从来没想过,这是历史,怎么可能?”
“停”高考的严重后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更别说高等教育质量了。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1977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刚分到上海市科技厅的应届大学生进行了能力测试。结果令人震惊:通过“16字招生法”进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中,近70%数学不及格,近80%化学不及格。有些人“连一个基础知识的问题都回答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恢复高考不仅是考生“改变人生”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1977年8月,全国科教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与会的33位知名专家畅所欲言,高呼“从今年起改进招生办法”。不久,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恢复高考”被提上日程。1977年9月25日,经过45天的招生大会,《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通过。1977年10月,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终于传遍了全国:高考恢复了!
而且相对于建国初期的高考政策,或者说1977年以前的“16字招生法”,1977年的高考有一个更为轰轰烈烈的改革:所有工农兵、知青、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达到门槛,都可以报考。据相关统计,当时有几千万考生,最小的13、14岁,最大的40多岁,规模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年10月份公布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而考试时间是1977年12月,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备考工作成了一个难题,甚至连打印试卷的纸张一度不足。比纸更难的是“怎么了”。上一次高考是十年前,是十年的空白期,使得各科的命题组几乎没有经验可寻。可以说时间短,任务重。
1977年高考数学命题组的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当时设置题目的任务要对家属保密,命题组所有成员都要集中封闭。
所有的试题要经过几十次校对后送去印刷。直到高考结束,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命题组的一员。也就是在同年,他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数学没及格……
二、改变千万学子命运
1977年12月5日,停摆十年的全国高考正式开考,实到考生五百七十万人,录取考生二十七万人,录取比例21:1,比起今天的高考来,这样的场面,可以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来形容。
而且和今天不同的是,1977年的高考阅卷结束后,先不公布分数。考生们要先在家等初选通知书,拿到初选通知书以后,再填报志愿。这种模式比起今天高考来,显然风险性更大。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填报志愿的经验,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仅这一个环节,就加大了“落榜率”。
以这个意义说,能在1977年走进大学校园的考生,都是优中选优的顶级人物。
这样背景下的高考,也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许多大学班级里“X世同堂”的奇观:一个大学的班级新生,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既有二十不到的小年轻,也有三四十岁的“老三届”。南京一位老教授,就回忆过1978年高考结束后,他“带新班级”的情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新生”已经33岁了,当他下定决心走进考场时,他身后的四个儿女就在考场外为他鼓劲加油……
那些今天网络上流传的,所谓“高考改命”“肩负家族几代人期望”的呼喊,放在这个场景里,可以说十分贴切。
甚至如果细细盘点的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各行各业多少脱颖而出的优秀人物,几乎都来自“77级”——恢复高考的这一代人。2001年,火遍中国荧屏的电视剧《大法官》里,刘佩琦饰演的男主人公,就曾有一句傲然的台词:“77级是新中国最与众不同的一代”。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一代人的“改命”,仅仅是因为高考?当然不是。
1977年的恢复高考,从宏观来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先声,正是随着“恢复高考”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20世纪末的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77年的570万考生里,只有27万人上榜,但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改革开放的洪流里发生着剧变,大多数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在这个时代里找准了方向,改变了人生……
以这个意义说,成功的路有很多条,但1977年的恢复高考,却是所有的亲历者,奋斗路上的重要一课,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祝正在参考高考的考生们,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