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还是大前年写的端午文章,看的人不少,有十四万点击量。看发表日期,似乎那年端午比今年还要晚。今天翻出来晒晒——可惜是个阴天。(2021年再翻出来晒晒,九年过去了,日子过得真快!)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事实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说法,如祭奠道神伍子胥、纪念介子推逃进山、追孝女曹娥等。
据学者闻一多说,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人祭龙的日子。龙是吴越一些部落的图腾。赛龙舟,扔粽子,无非是人玩龙,给龙扔祭品。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竞技还是吃粽子,都是古代夏至节的一项活动。因为夏至和端午节类似,所以后来被移至端午节习俗。
其实在古人眼里,五月不是个好月,五月五日是个危险的日子。据说这一天“邪在当道,五毒共出”。如果赶上这一天生孩子,那么“男害父,女害母”。——这当然是迷信,不够训练。但端午节在盛夏,天气变得湿热;特别是南方,疫情开始,毒虫肆虐,人一时适应不了,容易致病。但是女性在这个时候怀孕生孩子,自然风险很大。因此,端午节的所有活动主要是为了避邪、避毒。
早在《礼记》就有记载:“5月5日,储存兰花汤洗澡。”即采集香草、艾草、菖蒲、忍冬藤、荨麻、野薄荷等草本植物。熬汤洗澡不仅能清洁皮肤,治疗痈,还能使身体轻盈而有活力;端午节也叫沐浴兰节。《楚辞》有诗《浴兰塘花》。
这一天,人们还喝用菖蒲和雄黄酿造的药酒。都是药材,雄黄有毒。但是,以毒攻毒也是古人防病驱邪的一种方式。——剩下的雄黄酒抹在孩子的额头、胸前、手上、脚上,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小,不能喝酒。如果还剩下一些酒,就会洒在门、窗、墙等地方驱赶毒虫,相当于今天洒了苏水,喷了84消毒液。
然后是把菖蒲叶雕刻成人形或葫芦形,戴在头上;或者织成剑形,挂在门口,称为“朴剑”,用以辟邪。还有织成老虎或人形的艾叶,挂在门头,戴在头上。——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蚊。也可以做成艾绒,是针灸必备的药。
门上还挂着五色桃印,长六寸,宽三寸,用红木制成,刻有五色大字。目的自然是辟邪。
此外,古人中午还会给孩子戴上五颜六色的香包,里面有朱砂、雄黄、香药等东西,不仅是节日的装饰,还有避邪驱疫的作用。
此外,在这一天,人们还挣扎着用五色丝绸包裹手臂,又称“合欢索”,据说能“使士兵对鬼感到厌倦(以防止武器损坏,制服鬼)”而不染瘟疫。——小时候看到女孩子用纸包着五色丝线包粽子给亲朋好友送礼。应该是这种习俗的延续吗?
五月盛夏,百草充足,古人不得不与之搏斗。斗草分为战和斗。而战争就是双方选择坚韧的草茎,握住两端,让草茎交叉,互相拉扯,输的一方输。——我们小时候也玩过这个,但不一定是五一节,特殊的杨树叶柄叫“生根”。
至于打,就是以草为名打,巧者胜。比如《红楼梦》第62回,香菱、芳官、瑞官等几个姑娘打草仗,用“罗”对付“观音柳”和“情侣H”
与端午节有关的民间疗法有很多,如蚕蛾治刺,明矾治虫,葱白促生,葱白治疫,鸡肠治牙,桑黄治咽喉不通,生菜治蛀虫,鲤鱼枕治痢疾,无花果治咽喉病,烧枣治跳蚤,诅咒灯笼治苍蝇,蛤蟆治士兵.重点是在5月5日收集处理
汉武帝时也抓蜥蜴,用朱砂喂;端午节第二年,红蜥蜴被捣碎成泥,抹在丫环的胳膊上。只要宫女保持童贞,红痣就不会死.这又是一个吓唬女人的把戏!
端午节古人做了多少事?包粽子(1)、划龙舟(2)、玉兰汤(3)、喝雄黄(4)、指小儿额(5)、挂蒲剑(6)、戴(7)、挂桃印(8)、戴香囊(9)、缠彩丝(10)、斗草(10)
温元帅(23,这位是驱疫之神)——这么看来,古人过个端午节可真忙、真累!
不过总的来说,这一天的所有活动都可归结为顺应时令、防病驱邪、健体强身、提升精神。因此可以说,端午是古人在民俗信仰包裹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性卫生总动员!
记得从前每年入夏,都要由街道居委会组织、各家统一行动,扫除屋宇院落,倒掉盆罐积水,熏蚊子、灭苍蝇……号称“爱国卫生运动”。——想到端午节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及其防病卫生的原始含义,这不就是古人一年一度、名副其实的“爱国卫生运动”吗?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插图来自网上。)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