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初期,汉军的许多伤亡都是匈奴军队的弓箭造成的。凭借强大的骑兵优势,全副武装的塔尔坎沿着中匈边境驰骋,多次让汉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汉初名臣晁错,叹曰:“塔尔坎不仅马质远胜汉,且能边骑边射箭”。这种快速机动的打法,一次次给汉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那么问题来了。匈奴在北方既没有发达的手工业,也没有制作弓用的竹子。塔尔坎的强弓从何而来?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虽然经常用竹子做弓,但是竹子并不是做弓的最佳材料。按照《考工记》的说法,秦汉时期要造好弓,需要选用干、角、漆、胶、丝、筋六种材料。其中,“干”可以用竹子,但最好的材料是“桑木”和“脱木”,而“竹”只是最后一种。所以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人来说,弓箭还是可以不用竹子来制作的。
考古发掘的结果告诉我们,汉朝的匈奴确实有制作弓箭的技术。内蒙古等地出土的岩画中有匈奴士兵带弓狩猎的画面。新疆鄯善古墓出土的“疑似匈奴弓”是由坚韧的木头、牛角、骨屑、牛筋等材料制成,与《考工记》年的记载大体一致。这意味着匈奴边境上不缺制弓材料和工艺。
当然,由于材料的门槛不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制作的弓也不同于中原王朝。就弓弦而言,《天工开物》记载了明代中原地区生产的弓都是用丝绸制作的。北方部落的弓弦,在没有丝绸的情况下,使用牛背上的生筋,可以晒干浸泡作为替代品,也可以造成很大的伤害。
但无论中原王朝还是游牧民族,“制弓”都是古代科技门槛下公认的高科技项目。根据《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想做弓,需要用酒蒸,打,紧,手撕,等到极寒季节。那时候至少用了四年才弄好弓。弓的诞生需要那么多的手续。至于箭枝上的箭簇,要经过制作、浇注等几个过程。手工业落后的传说中的匈奴,真的有这种制造能力?
虽然现代考古成果只出土了“匈奴弓”和“疑似匈奴弓”的岩画,但另一件出土的带有真锤的文物证明了当时匈奴的手工艺水平:箭簇。不同时期的匈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箭簇,大部分箭簇都是铁做的,做工精美。对比汉朝,就知道这个发现是什么意思了。西汉前期临淄王留祥墓中,大部分箭簇仍为青铜制。这也意味着穿越汉朝边境的塔尔坎,也拥有强大的军事技术。
尤其是当时战场上的重要技术————冶铁技术领域。匈奴的文物往往会给现代人带来震撼性的发现:从内蒙古到贝加尔地区都出土了匈奴时期的铁刀、铁剑、铁马具。特别是铁马具的做工不亚于中原。在伊博嘉禾河下游的匈奴古城,考古学家甚至发现了匈奴的冶铁炉和铁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遗址,是匈奴成为“草原骄傲”的重要助力。以这样的技术能力,“匈奴造弓箭”不足为奇。
当然,匈奴的军事工业,包括“造弓箭”,虽然有很多超出现代人预期的闪光点。但与汉朝相比,差距也很明显。就护具而言,匈奴长期使用木盾和皮甲。就弓箭而言,匈奴的强弓杀伤力很强,但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远不如汉军的弩。因此,《言兵事疏》年晁错,的“金弩”和“剑甲”被列为汉朝抗击匈奴的重要优势。
在随后的几年里,汉军并没有对这些“优势”大惊小怪。就弩而言,《居延汉简》告诉我们,汉匈战争期间,十石以上的弩在汉代是严格禁止过关的。汉军常用的六石弩,射程260米。西汉中期长安兵工厂旧址,都是铁器械。汉军凭借铁刀、铠甲、强弩,终于一步步确立了对抗匈奴的绝对优势。
差距,正如陈唐所写的“谁犯汉强,远在千里之外必有惩罚”,说:一个全副武装的汉兵,几乎可以对付三五个匈奴兵。这时匈奴的“弓强马快”,面对汉军,差距明显。“匈奴能不能造弓”这个问题的背后?
b>自古以来,核心技术对于战争的推动意义。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