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优秀的皇帝往往成就斐然,但如果不重视对继承人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刘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刘禅无能的原因并不那么简单。
有句话叫“忍不住的阿斗”,意思是一个人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没有主心骨,什么都不干。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值得人们寄予希望,也没必要把心思花在这种人身上。阿逗,本名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第二代皇帝。作为亡国之君,刘禅肯定有自己的许多问题。人们有理由看不起他,从而贬低他,讽刺他,把他当作反面教材。但是,在历史上,他并不是唯一死于亡国的君主,也不是同时代的不作为甚至亡国的君主。为什么刘禅会成为一个无能为力的“标本”?
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继承了他父亲刘备的王位。早年,刘备也被称为世界上罕见的英雄,但他被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甚至不是一个和他一样大的地方。但是,这个人从不放弃。他屡败屡败,越来越勇敢。他一直生活在夹缝中,但他从未放弃寻找自己的成功。真正的起点是在荆州,这是他的兄弟封刘的地盘。刘表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好,他需要这个哥哥的帮助。但是,这个地方是不允许独立存在的。曹操想掌握这个地方,横渡长江,统一全国。没有这个地方,孙权就没有城门。当时,刘备没有能力与这两个家庭竞争。诸葛亮告诉刘备,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属于你,放弃吧。刘备明白上帝只能给他这样的机会,但强人并没有给他太多时间。刘备抓住了这个机会,出奇制胜,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蜀汉政权。可以说,刘备成功地自我完善了。刘禅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给他一个国家,他失去了这个国家。
此外,刘备也会给刘禅带来不好的影响。刘备寡妇遗嘱里有一句话:“侄儿若可补,补之;如果你没有天赋,你可以自己拿。”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刘禅能帮助他,他就会帮助他;如果你认为他不能成为一个工具,你可以自己做皇帝。现在有另一种解释:如果刘禅能帮助他,他就会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不适合这个,你可以再选一个(从我其他儿子中)当皇帝。不管你怎么解释,你总觉得刘备对这个儿子并没有那么放心,他的失望是无法言表的。这也给刘禅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他认为刘备觉得他的儿子也是一个负担不起的倡导者。如果刘备能表扬几句,事情会好一点吗?如果我们说这段话是写给诸葛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说给诸葛亮,听的,那么就没有一句赞美的话是说在刘禅还是皇帝的时候授予他王子的。刘备说:“刘玉鑫禅,我在汉朝遇到了一场艰难的民族运动。贼臣窃国篡位。国家没有主宰一切。我观察有识之士和文武百官的良苦用心,尊重上帝的命令,我继承了汉朝的皇业。现在,刘禅是皇太子,这样他以后就可以拜祠堂,恭敬而严肃地定国。我在此任命诸葛亮,为总理,主持这个节日,并授予余音。希望太子听师傅的教导。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可以得到各种好处。你一定要努力!”那时候,刘禅已经在汉中做了两年太子了!
刘禅当皇帝时十七岁。在此之前,他没有独立做事的经验,权力只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刘备死后,他给刘禅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在上台后,一些史书也说,曾经说过:“政府是葛的,但牺牲是为了我”,意思是说对所有的政府事务都有最后的决定权,他只负责的国殇纪念活动。刘禅不只是说这个,他真的做到了。当他成为皇帝后,刘禅要求诸葛亮“开放政府办事”,即让他建立总理政府并独立工作。
不仅如此,在做皇帝初期所做的许多决策都来自,如与吴建立友好关系、平定南郡叛乱、出兵伐魏等。特别是要和吴建立友好关系,应该不是作出这样的决定,因为在未能征吴之后就去世了。至于与魏国的关系,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出于进攻,也就是蜀国主动攻打北方。这符合后世那些后悔汉家灭亡的人的心理,因为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提出了恢复汉家的口号。诸葛亮死后,对魏的军事行动再也没有了的声势。在这种比较中,也让人觉得蜀汉帝国可以靠诸葛亮,支撑,没有这个支柱,蜀国就没落了。这些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刘禅的无能,也说明了刘禅的确是一根软绳,而不是竹竿。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刘禅也断送了诸葛亮北伐的大好形势。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走得最远,也就是他取得最大胜利的时候,刘禅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要回来。诸葛亮不知道首都发生了什么,不得不调兵遣将。当他回来时,诸葛亮问刘禅为什么要他调动军队。刘禅无话可说,所以他不得不通过错过首相来搪塞。有人认为蜀汉政权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佳机会,也有人认为刘禅确实是一个不愿冒险、无力帮助的人。其实走的是刘邦和楚汉相争之路,他的对手绝对不是被吓到的秦三将,而是强大的曹魏政权。诸葛亮军队没见过长安,更别说曹魏政权的都城徐县了!所谓“平定中原”、“复兴汉朝”,确实没有撇号。然而,小说家的话有自己的魅力,刘禅只能承认自己不走运!
公元263年夏,魏调集大军攻蜀,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决战。冬天,魏将军邓艾攻陷绵竹后,接受了臣下的建议,向魏投降。刘禅的家人搬到了
洛阳以后,被封为安乐县公。这时候,魏国皇帝已经成为傀儡,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用的是蜀地的歌舞,蜀汉旧官员看到后都感伤而悲怆,只有刘禅如常,像没事人一样。司马昭对贾充说:“一个人无情无义,是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就到了头了!即便是诸葛亮在,也不能长久成全他,何况能力差一些的姜维呢?”贾充说:“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殿下又怎么能这样轻易兼并他呐!”这大概是最早说刘禅是一个不值得扶持的主儿吧!
过了一些日子,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很想念蜀地?”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出处。这种无心无肺的言论,大概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了,原蜀国官员郤正听说后,要求见刘禅,然后对他说:“如果王(司马昭)以后再问,应该哭泣着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因此常常心内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等到司马昭再一次问他,刘禅按照前面的话回答了,司马昭说:“这番话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吃惊地看着司马昭说:“就是您说的这样。”司马昭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
如果说刘禅前面的表现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主儿的话,后面这番话则说明,刘禅根本就是一个不值得扶持的主儿。封建时代,帝王区别于常人,在于他有一份“基业”,不管是祖上留下的,还是自己挣来的。刘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当然不敢奢谈蜀国的那份儿“基业”,但作为一个常人,按照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要求,每逢节日、忌日要祭奠一下父母,这是起码的孝道。刘禅连这个“人之常情”都不讲究了,他还是个人吗?这种连一个草民都不如的“主子”,又怎能扶持起来呢?三国形成于诸侯争雄的时代,走向统一也是历史的必然。像刘禅这种表现,在一般年代都有可能丢掉江山基业,在三国这种英雄辈出的年代,他能够“安乐”而死已经是他的幸运了,谁又敢指望他成为“霸主”呢?所以,当诸葛亮以管仲自居得到了人们认可,汉室的江山却并没有得以延续,阿斗这个扶不起的主儿,自然就要承担这个责任啦。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