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后一支反清义勇军:竹贼去哪了?

2021年5月8日08:07:55历史解密59阅读模式

1644年,吴三桂向清军投降,率领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贡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占领首都。此时,清朝的控制区域仅限于东北和首都附近,而中国其他地区主要被大顺、大西和南明占领。大清先取西北,击败大顺军,再从南攻南明。南明和西大都觉得自己无法单独对抗清廷,于是合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明失去了阵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皇帝李咏被俘并殉国。次年,西大军首领李定国于1662年6月在勐腊(澜沧江以西)病逝,享年42岁。下属部分投降,部分解散,西大反清斗争基本结束。

明末最后一支反清义勇军:竹贼去哪了?

众所周知,此时中国大陆只有十三个魁东家族坚持抵抗清朝。奎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奎东四家,是清初活跃在川、鄂、陕、豫四省的反清势力。

1644年,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张战死沙场,手下将领与其余大顺军、南明反清武装(、谭文、覃逸、谭红)会师,立足川鄂,坚持抗清。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后,清廷在奎东组织了最大规模的对十三义军的联合围剿,由李、董、领兵三面夹击十三义军。战争异常激烈。十三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战略突破,但因兵力悬殊而失败。到了康熙二年冬,魁东十三家的根据地日渐萎缩,处境艰难。12月,刘提春战败上吊,郝永忠、袁宗棣被俘,被杀,多名将领被带下。康熙三年年初,清廷调集十万大军,在茅庐山包围了李来亨。8月5日,粮尽,李来亨与众兵分金银财宝,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却与家人自焚,大顺军最后一队终于覆灭。

至此,坚持斗争21年的奎东十三义军失败,mainland China的反清武装被歼灭。

然而,这场反清之火并没有完全熄灭。除了十三奎东家族,还有一支武装。他们还是和自己一样,坚持抗清300年。这就是浙江绍兴的“竹贼”。

所谓“竹贼”,又称“竹林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这些人是从宋末元初,以及明末清初,绍兴长塘一带的农民和大户人家的爱国幼童联合起来,浴血奋战抗击异族入侵的。

明末清初,国家覆灭,“竹林人”自动组织起来,协助明军抵抗满洲侵略者。都是长塘镇及附近丘陵地区的劳动人民,以农民为主,猎人渔民等。当时志愿者有200-300人,其中有不少姓罗的,因为这一带很多劳动人民据说是南宋后期从河南迁徙到江西,然后到了明代才迁到绍兴鉴湖。明末,诸暨、莒县等山区绍兴县民风浓厚,有痛恨外敌入侵的劳动人民为自卫而组织的志愿军游击队。明朝士兵战败后,这些游击队大多撤退到山里和森林里。如果他们敢在镇上出现,如果他们被清索尔抓住

明末,当地农民在反抗满洲侵略后退守历山,并与罗王王一部下的后代联合起来。他们在历山种地,传宗接代。他们在广阔的竹海中建立了永久的基地。他们很少与竹林外的世界交往。外人很少去“历山”。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就有了“竹林贼”的绰号。其实他们是竹林英雄。在绍兴市西南鉴湖以西的丘陵地带,曾经有“义民”,即当时与清朝作战的游击队。

从清初到现在,300多年来,勇者及其家属,扶老携幼,隐于深山密林,生活十分艰苦。竹林不能耕种,不能生产食物,到处都是野生动物和蛇。人们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死于疾病。“竹贼”们有时会吃不完饭,只好向镇上“借粮”。往往到了晚上,他们就用明火打仗,打开大地主或政府粮库的大门,给穷人分发粮食,把剩下的运到山里。当然,这样的“借”粮是不能退的。但除此之外,他们从不掠夺金银财富,也从不宠溺女人。他是“贼”,不是“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然而,他们仍然拒绝离开山林。他们心里想:总有一天,他们需要与入侵的敌人战斗。他们准备下山,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战斗。他们不怕死,他们怕死没骨气。“竹贼”这个名字是侵略军和汉奸给他们起的,人们就跟着叫“竹贼”。事实上,他们对他们是敬畏的,就像小说《水浒传》中的水浒英雄一样。据说,这些“竹林人”的后代坚持到辛亥革命后,逐渐走出了竹林.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靖难之役后 朱允炆皇帝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后 朱允炆皇帝去了哪里?

燕王朱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然而事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建文帝到底去哪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犯了致命弱点:心慈手软。他的军队有好几次能够把...
历史解密:谈明代宫廷中的塑宦官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谈明代宫廷中的塑宦官

这里说的“整容”,并非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意义,而主要是指梳头、结发、修指甲之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十五日,朱元璋降旨,颁布了许多禁令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梳头人止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