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儿童玩具必不可少。虽然古代没有专门的儿童节日,但古代并不缺少儿童玩具。翻看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今天古代就有很多叫拼图的玩具。
根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古人最早称玩具为“玩物”,距今5000年左右的北京湖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香秋”是最早的“发声玩具”。陶向秋是一种内部中空的玩具,里面含有颗粒或石头颗粒,摇动时会发出沙沙声。这种玩具非常适合儿童,可以启发和训练儿童的听觉和视觉。这种玩具在汉魏以前一直是古代儿童最喜欢的玩具。后来在陶向秋的基础上发展出“哇棒”“花棒锤”。
汉代,儿童玩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泥车”“瓦狗”等玩具已经出现。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在评论当时的社会现象时有这样一句话:“或取好土,以丸卖”,“或做泥车、瓦狗、骑马,主张孩子用聪明戏弄孩子。”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玩具都是泥做的,玩具种类很多。但在王福眼里,做玩具不是“好工作”,玩具消费被视为“漂浮”。他认为“没用”。可以推断,当时的玩具市场不会太发达。
中国古代的玩具市场直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才真正成型。不仅生产销售规模空前,还出现了“玩具店”、“玩具街”。制造和销售玩具已经成为宋代工匠谋生的手段和赚钱的方式。北宋首都(今河南开封)的玩具市场最为繁荣。据孟元劳《东京梦华录》说,“盘楼街东宋门瓦子”、“周锡良门瓦子”、“北门”、“南朱雀门街”当时都是玩具街;此外,玩具也在城市的“马行街”地区出售。南宋时期,大批北方玩具艺人前往杜南,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中心的南方玩具市场也十分繁荣。
玩具在宋代更为丰富。“黄胖子”、“布老虎”、“男妓”等类别很多。“黄胖”不仅是一种儿童玩具,也是成年人用来劝酒的工具。“布老虎”是端午节流行的玩具。根据古人的说法,端午节所在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的月份中最毒的一天,老虎“性食鬼”,所以用“布老虎”来辟邪。端午节有许多形状的老虎玩具,包括单头老虎、双头老虎和四头老虎,还有一些被制成老虎枕头和老虎套。形状多为“三大一小”,即大头、大眼睛、大嘴、小身体。端午节时,古代父母除了给孩子布老虎玩具外,还经常用雄黄画老虎脸,在额头上写“王”字。
宋代最流行的玩具叫“磨饮乐”,是当时最流行的泥塑玩具。“莫埃利”是梵文音译,也写成“摩罗”。宋朝写的《醉翁谈录》中有记载:“京师是泥巴少年,多日,刚正秀气。它在北京语言中被称为“摩罗”。它们的大小和价格各不相同。或者用男女装装饰,在中国奢侈的人,南方人聪明。”这是一个西域来的玩具,原本是佛教的东西。唐代用蜡,宋代用泥。这种玩具很贵,和现代玩具芭比娃娃挺像的。它有衣服穿,有不同的搭配,可以换来换去。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说:“朝廷卖摩罗,多干红背心,蓝绡裙;它还有背和帽子。”因为磨饮乐的流行,宋代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的动作。吴《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城内子弟,手捧新荷叶,乃形效‘摩洛’”吴还明确表示,“东都已流传并
明清时期,玩具被称为“玩货”。明清时期,泥塑玩具较多,北京,津、杭、苏、锡、益州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泥塑之乡”,至今没有衰落。当时苏州产的货质量最好,最有名。因为玩具市场集中在城北的虎丘地区,所以苏州制造的玩具也被称为“虎丘玩货”。外地父母来苏州,会买虎丘玩货带回给孩子。清鲁谷《唐岁时纪事》记载了“虎丘玩货”的情况:“虽然都是小孩子的玩物,但是纸、泥、木头都是成型的。如果你有建造一门手艺的技能,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工匠。还有很多其他省县县。来虎山也买,与曹同乐,名曰‘土宜’。”
明清时期,中秋节流行给孩子送“男妓”。“男妓”和“黄胖”一样,也是泥塑玩具。这个玩具直接关系到嫦娥奔月和玉兔的传说,是古代拜月习俗的反映。它最初是孩子们祭祀月亮时“月神”的象征。根据青富察春宠《桐桥倚棹录》的文章《男妓摊》,“每到中秋,城里有本事的人就用黄土改造成蛤蟆兔形象来卖,叫男妓。”潘庆荣臻《燕京岁时记》《彩兔》曰:“京师以黄沙为白玉兔,饰五色缤纷,聚于天上明月,城易。”
儿童玩具来自生活。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最早的玩具都是粘土做的,以后的玩具也大多是粘土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制玩具逐渐增多。与现在相比,虽然古代玩具种类少,形状简单,但简单中不乏匠心。与今天相比,它化学污染更少,更健康。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