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所以这坟墓是一定要修建的,有钱的人还要随葬很多金银珠宝,帝王们更甚。汉朝强调孝道,厚葬之风盛行,大量的财宝随着殡葬就进入了地下。随着黄巾军起义,汉末也进入了乱世,诸侯们觉得“汉道陵迟”,自己有可能代汉而立,就纷纷养起了军队。养军队是一个烧钱的事情,于是就有人看到了埋在地下的“宝藏”,干起了盗坟掘墓的勾当。有人说干这一行的祖师爷是曹操,还说他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任命了什么“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等专门职务,尽管史学家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传的久了广了,你让人们不要相信可也就难了。不过话说回来,三国早期盗墓这种事情的确是普遍存在的,假如曹操真的干过盗坟掘墓这种事情,那至少他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
如果说汉末之乱始于灵帝时期的黄巾起义,那三国诸侯争立则无疑始于董卓篡逆。为了平息天下人的怨怒,董卓任命了很多新人为州郡长官,像韩馥、刘岱、张邈等,但这些人到任后,他们又联合起来反过来讨伐董卓,被称之为山东诸军。当时的京都在洛阳,董卓派出军队抵抗,虽然山东诸侯并不同心,联盟很快瓦解,但这儿离诸侯毕竟太近,董卓总是担心,于是决定迁都。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将新立的皇帝刘协迁往长安,长安是西汉时的京都。董卓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放火烧了洛阳的宫室,还全部“发掘陵墓,取宝物”。这件事情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却是确凿无疑,因为在孙坚的履历当中,就有对这件事情的佐证。孙坚当时受袁术节制,是坚决攻打董卓的军队之一,是他突前进入了洛阳城,而且是唯一一支进入洛阳的队伍。当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以至于“数百里无烟火”。看到这片惨相,孙坚忍不住惆怅流泪,在“修缮了所有的帝王陵墓,填平了被董卓挖掘的陵墓之后”,他才率领军队回到鲁阳。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一是董卓把洛阳地区全部的陵墓都挖了,既有帝王的,也有王室成员的。二是这时候曹操刚刚招募了一部分兵,是“散家财”才招募的一点点兵。在山东诸侯当中,袁绍是盟主,袁术是朝廷任命的后将军,曹操仅仅是一个“代理奋武将军”。曹操是主张积极进攻董卓的人,但他得不到其他诸侯的支持,是张邈派出了自己的将军卫兹帮助他,这才进兵。但仍然是因为兵少,被董卓将领徐荣打败。这时候曹操肯定没有开始挖坟掘墓,所以要说开头,那一定是从董卓开始。
袁绍部队也在挖坟掘墓。《三国志·崔琰传》记载,袁绍听说崔琰有才,就征召他为自己的下属。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就规劝袁绍,让他命令各郡县“掩埋尸骨”。袁绍听没有听不知道。这件事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这的确是袁绍军队干的事情,而且袁绍的军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否则也不会给各郡县都下达这样的命令。二是非常清楚,即便不是他下达的命令这样干,至少在崔琰建议之前他是默认这种事情发生的。
孙策、孙权兄弟也在挖坟。《三国志》注中记载,孙策时期,有戍边将军在广陵掘坟墓,为的是取棺材板修城墙,这样破坏了很多坟墓。其中有一个坟墓很大,墓中间的通道都可以骑马而行,好像是王公的坟墓。坟墓中有很多财物,相必看到这些财物,这些兵将们就不会仅仅是只要棺材板了吧?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到了黄初末年(226年),孙权仍然在挖坟掘墓。《世语》讲了一个故事:吴人挖了长沙王吴芮的墓,为的是用这个坟墓的砖来给孙权的父亲孙坚盖庙。坟墓挖开,挖掘者看到吴芮容貌如生。有个参与了挖掘的人看到了吴纲,说他长得很像吴芮,只是稍微矮了那么一点点。这个吴纲很惊奇,说吴芮就是他的先祖。黄初末年孙权已经称王多年,这个时候还在挖坟,可见吴人的盗坟掘墓持续的时间有多长。
或者说像《世语》这种类似于小说的说法不足为信,而陈琳讨伐曹操的檄文是当时人所说更可信,其实不然。陈琳固然就是现时之人,但他当时是曹操政敌,这样的讨伐檄文又有多少可信性?就像刘邦说项羽挖了秦始皇墓,秦皇陵现在不是仍然好好的吗?说这话绝对不是为曹操挖墓行为辩护、洗白,只是说当时的掘墓行为可能是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从时间上来说,自初平元年(190年)到黄初末年(226年),跨度是三十多年。从地域上来说,自北部的冀、幽州到中原地区的洛阳以及曹操统治的青徐豫兖各州,再到广陵所在的扬州以及更向南的长沙,两汉那些富裕之地,还有几处地方完好?
其实,挖出来的财宝对于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体来说的确能使人暴富,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暂时作用。就好比这战争必需物资粮食,如果天下根本就没有生产,你挖出来再多的珠宝又要到哪里去买?对于当时的一个集团来说,这种财宝只不过是一种预发货币,就好像现在的赤字财政,只有抓紧把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支撑,否则就是有再多的“金圆券”,也只能是推涨通货膨胀。好在这些道理古人早早就懂,所以曹操、孙权、诸葛亮都在屯田,而尤以曹操的屯田搞得最好。也正是因为曹操的屯田搞得好,才使他支撑了频繁的战争,也是他先打败吕布,再打败袁绍有了物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