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是中央集权的顶峰,我是认同的,但如果说明朝的专制皇权空前强大,那就有些虚假了。
到了明朝,皇帝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很多前皇帝能做的事情就成了制约的门槛。明朝皇帝不可能大规模建造宫殿和其他亭台楼阁,控制舆论是无稽之谈。有时候皇帝为了筹集军费,不得不求助,这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
与秦汉、隋唐相比,明代民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政治权力和政治不再只属于高层。明朝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参政议政,不时聚在一起讨论时事、国策,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反对朝廷的政策等等。引导不同地区的舆论走向。这种趋势是官员推动的,更多的是明朝的舆论体系不在皇帝手里造成的。
明朝管理经济和人民政策的能力越来越低,经济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明朝皇帝控制基层政权的能力极差。不是皇帝不愿意管,而是管不了。基层和皇帝之间也有内阁和朝臣。
柜子不是流传后世的麦克风。内阁权力很大。对皇帝颁布的国家法令,内阁有权反驳,拒绝皇帝不合时宜的法令,不要传下去。皇帝没办法。虽然出现在汉朝,但真正达到顶峰还是在明朝。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内阁大臣可以不尊重就抗旨,不会被斩首?我猜他们可能是看太多清朝的剧了。在清朝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大臣不服从皇帝意志的事情并不多。单在明朝,他们和大臣们来回争论了多少次?万历皇帝想让郑贵妃的儿子成为王子,但内阁不同意。圣旨下来了,就撤了。最后还是没有做到。如果一个简单的圣旨就能解决一切,明朝皇帝睡着了也能笑。
明朝内阁是朱元璋废丞相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制度。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担心丞相的专制权力,威胁皇权。但他没有想到,在失去了容易专权的宰相职位后,内阁成了制约皇权最严重的地方。
内阁和首相最大的区别是,首相由皇帝直接任命,但内阁是选举产生的。从权力来源来看,只要不是昏庸的傀儡君主,宰相就不能制约皇权,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皇权,而内阁则不是。内阁成员的进入必须通过记录统一,皇帝的意愿是没有用的。
嘉靖年间,他想把张璁调到内阁,被内阁首辅洪飞多次驳斥。当新内阁恢复杨一清时,嘉靖皇帝别无选择,只能等待洪飞离职,然后让张聪入朝。
景泰皇帝时,为了让儿子成为新太子,贿赂内阁成员征得他们的同意,足以看出内阁对皇权的压迫程度。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内阁总是和皇帝作对呢?原因是内阁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而不是皇帝。内阁成员对朝廷和地方公务员负责,地方公务员受内阁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央集权严重,但中央集权达不到皇帝的原因。留在内阁后,内阁成员不会伸出权力的橄榄枝来迎合皇帝。
被嘉靖皇帝安排到内阁后,张聪成为内阁首辅,立即唱反调嘉靖皇帝,甚至在很多问题上争论不休,完全无视帮助他掌权的嘉靖皇帝的恩情。这并不是因为张聪讨厌嘉靖皇帝,而是因为他站在内阁首辅的立场上,不得不依靠整个文官集团,与皇帝作战失败。回家重新开始是件大事,能全身而退也没问题。
除了内阁,给东西不仅能反驳皇帝的意志,还能反驳内阁的意志。这种双重权力压制的形成,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皇权。
所以明朝的皇帝都对付不了自己的臣子?有一些办法,就是有一些暴力,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就是杵和圣旨。历史上,所有死在杵里的明朝朝臣和圣旨都是名垂青史的,但是对他们施暴的皇帝却臭名昭著,成了丑陋的妖怪。所以明朝皇帝是奇葩,来自舆论妖魔化。
除了嘉靖皇帝这种皮肤特别厚、意志力特别强的人,很少有皇帝能够坚守杵和圣旨,使得文官集团紧紧抓住皇帝的命门。因此,皇帝需要一种不同的方法,不得不拉拢和取悦一些公务员。没错,明朝皇帝需要跪拜讨好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大臣,这个应该放在清朝,他们都可以被爱新觉罗一笑置之。
被皇帝拉拢的大臣,不是说一定会死心塌地跟着皇帝。他们甚至不敢在工装上发表意见。只要站在皇帝这边,就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他们基本上可以和朝廷告别一辈子了。他们上法庭的时候,不时会被弹劾。打官司后,如果有陷阱等着自己,他们会害怕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会让这些站在皇帝一边的臣子感到忧虑。明朝的文官集团很关心这个。
万历皇帝为什么多年不上朝?是因为他不认同公务员团。他的脸皮比他的祖父嘉靖皇帝厚得多,但他的残暴却弱得多。他不能让杵和圣旨继续下去。圣旨很容易被内阁驳回,他不敢奉圣旨。然而,宫廷中的大臣们并没有向他靠拢。他们一个个视万历皇帝如瘟神,从来不做讨好皇帝的事。
明朝的朝臣不讨好皇帝,却要和文官集团合作
和睦相处,这就是一个奇葩的制度,来源于明朝前期于谦等人的下场,无论是为国还是为了自己,只要得罪文官集团,那下场就太惨了,反而得罪皇帝顶多就是被训斥,如果被皇帝所杀,还能够流芳后世,如果被大臣构陷各种罪名而死,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毕竟没有谁有闲心去替这些大臣们翻案。
所以明朝的皇帝们走了第三条路线,依靠宦官跟文臣集团夺权,增强自己的皇权,东厂、西厂等,皇帝授权他们实行暴力压制,将原先搞臭皇帝名声的暴力手段转移到宦官身上,让他们代替皇帝背黑锅,顺便拉拢一些文官,稳固皇权,增强专制。
但是,明朝的宦官文化层次实在是太低了,能力有限,战略意图不明显,搞不定强大的文官集团,往往在得势没多久就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扑,造成更大的皇权流失,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不过刘瑾、魏忠贤等四五个人,他们嚣张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而已,因此,现代很多人一提到明朝就说宦官误国,其实宦官不过是皇权跟文臣集团斗争的需要而已,宦官们从未超越过皇权,他们只是皇权斗争的排头兵。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