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皇帝,往往是祭祀上一代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明朝皇帝为唐朝牺牲了李渊、李世民、唐宪宗的春礼、唐玄宗的陈丽。清朝皇帝牺牲了李渊、李世民和唐玄宗陈丽。
在明清两朝一同祭祀的唐朝皇帝中,除了历史知名度很高的开国皇帝李渊和受到后世高度评价的“天可汗”李世民外,唐玄宗陈丽无疑是一位值得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皇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除了对明清两朝数百年皇帝祭祀的“超标准”对待外,还高度评价了唐玄宗“玄宗的性善观察、大公无私、从善如流、重臣赏赐、变相节俭、利民利民”。所以大中的政治以唐太宗之死而告终,人们对此进行了思考,称之为‘小太宗’。”
陈丽做出了哪些贡献,以至于与李渊、李世民一起被明清两朝皇帝祭祀了数百年,《资治通鉴》年还被司马光称为“小太宗”?
上图_唐高祖李园半身像
首先,政治上,唐玄宗陈丽巩固皇权,镇压宦官。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宦官专政是中晚唐政治的“毒瘤”。两个皇帝,唐宪宗和唐敬宗,被太监杀死。唐文宗李昂在位时,想从宦官周世良手中夺回政权。公元835年,27岁的李昂默许了大臣对宦官甘露之变的印心。最终李昂被周世良软禁,甘露事件以皇帝失败而告终。
花蜜之变后,宦官的权力嚣张到了极点。李昂感叹自己完全被周世良架空,“不如汉献帝”。李昂死后,周世良拥抱了李昂的弟弟唐武宗李延。李延是中晚唐为数不多的能打压宦官的皇帝。在李延和李德裕的共同努力下,皇权归还给皇帝和宰相,周世良被赶出皇宫。中晚唐末年不能丢的宦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上图_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孟莉
在死后,宦官马继承了的王位。由于唐武宗统治时期镇压宦官的显著成就,尽管宦官仍能把持皇帝的宝座,但宦官们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反对唐武宗到唐玄宗的皇帝。唐玄宗继位后,还向侄子唐武宗学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宦官权利,巩固皇权。
唐玄宗如何限制太监?宦官马即位后,为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显然是奖励了马,并给了马一条犀牛带。丞相马谡和马关系很好,马把犀牛带给了马谡。有一次在朝廷上,看见马谡提着他送给马的犀带,怕丞相和太监威胁皇权,就严厉地问马谡是怎么得到犀带的。马谡不得不说实话,唐玄宗上书降马谡。这样,唐玄宗客观上限制了大臣和宦官之间的交往,威胁到皇权。
以上_唐玄宗切恩(810-859)
除了巩固皇权和镇压宦官,陈丽还在官员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陈丽整顿吏治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限制高官人数。
鉴于前朝高官过多的弊端,陈丽对高官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如何定义唐朝高官?在唐高宗时期,朝廷对官员的等级和服装颜色有严格的规定
陈丽限制高级官员的数量,给他们穿紫色和红色的衣服。在陈丽时期,规定官员不能穿没有政治成就的紫红衣服,不能成为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陈丽以这种方式警告官员,当他们处于他们的位置时,他们必须寻求自己的政府,皇帝自然会奖励有功的官员。
以上_唐朝官员
其次,严查地方官员。
陈丽知道最近地方官和老百姓都走了,地方官的素质和大唐的民心有关。为了加强考试,陈丽规定所有作为候选人的地方官员在就职前都必须经过皇帝的亲自询问。通过考试,皇帝可以知道他的政策议程是否违反国家法律和帝国政策。对于不合格的候选人,皇帝不允许他们在地方任职。有了皇帝的个人掌控,朝廷可以选择更多优秀的地方官员造福百姓。
为了掌握地方官员的统治动态,陈丽还要求魏骜编纂了一本名为《处分语》的书,讲述了地方习俗和民生的利弊。有了这本书,《处分语》,陈丽在皇宫里,他可以知道地方官员的好坏。即使地方官员对陈丽撒谎,读了《处分语》的陈丽也不会相信地方官员的谎言。
上图_ 《资治通鉴》(常《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辑的多卷本序时史书
陈丽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地方的执政能力。限制高级官员的数量和严格检查地方官员是陈丽“大中型企业规则”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丽的执法非常严格。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一个叫罗成的音乐家,经常为陈丽演奏音乐,他的才华受到陈丽的高度重视。有一次,罗成因杀人入狱,其他乐手恳求陈丽,希望陈丽放过罗成。陈丽说:“很遗憾你很有才华,但我应该关心国家的法律。”然后罗成被圣旨判了死刑。
上图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季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第二,从善如流。这是陈丽最像李世民的地方,也是陈丽提出大中型企业规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言行事关国家的兴衰。一个皇帝可以允许大臣出谋划策,监督自己,虚心听取大臣的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位皇帝离创造繁荣时代还有一大步。唐太宗李世民听了好的建议,允许大臣讲真话,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古今观
之治。唐宣宗李忱也是如此。
李忱允许官员在国家大事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管是谏官提意见,还是门下省驳回皇帝不合理的圣旨,李忱都会顺从。对于大臣在奏章上写的建议,李忱也认真阅读。而且,为了体现自己从善如流的态度,李忱重用魏征的后裔魏谟。魏谟给李忱提意见,甚至提出很尖锐的意见,李忱都会虚心听取。李忱常常说“魏谟有他祖先魏征的影子,朕很重用他。”
正因为李忱愿意听取魏谟等大臣提出的意见,做到君臣互信同心,唐朝能在李忱治理下出现中兴曙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图_ 魏谟(公元793—公元858年),字申之,同州澄城(今陕西澄城北)人
第三,在武功和对外关系上,李忱可圈可点。
公元847年五月,张仲武率领唐军打败北狄,取得了继唐武宗打败回鹘汗国后,晚唐对外战争的又一次胜利。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推翻吐蕃统治。经过数年激战,河西地区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手里。公元859年十一月,李忱下诏,封张议潮为节度使,统治河西十一州。这是晚唐军事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除了收复河西,打败北狄。李忱时期的唐军还打败了安南的挑衅,安抚党项民众,巩固祖国西北边陲的安定。
在对外关系上,李忱积极搞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现“盛唐外交”。公元848年,日本国王子入长安朝贡送礼,李忱向日本国还礼。公元853年,日本僧人圆珍入唐求法。公元856年,安西回纥可汗派人入朝上贡。公元858年,李忱册封渤海国王。
当然,如果没有李忱时期唐军对外战争的胜利,李忱在位期间的唐朝外交或许是另一番光景。
上图_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通过以上的成就,我们就能看出,唐宣宗李忱的内外成就在中晚唐皇帝中是相当出色的。由于李忱从善如流,其被称为“小太宗”无可厚非。正因为李忱出色的执政能力,他和唐高祖、唐太宗一起,被明清帝王祭祀数百年。在中晚唐各种矛盾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李忱能取得“大中之治”的成就,足以见得李忱的执政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忱执政也有他的弊端。由于李忱是唐宪宗的十三子,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称帝。李忱登基后就对自己侄子,唐武宗李炎重用的能臣李德裕不太信任,将李德裕驱逐出朝堂。李忱废除李炎的灭佛之策,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经济的负担。如果李忱能继续重用李德裕,沿用李炎时期的灭佛之策,大中之治或许就好上加好了。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