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从未失去生命 他有哪些传奇?

2021年3月27日15:43:28历史解密60阅读模式

常遇春明朝著名的开国元勋,一生不输。自说自话能让十万大军跑遍天下,军队被称为“常十万”。朱元璋很器重常遇春,认为常遇春的功勋不过是一个古星。常遇春一向忠于朱元璋,敢于直言,报效战场,至死不渝。

大明开平王常遇春,是历史上灭阵带路的天神中的一员,堪称功勋卓著、荣耀中华的伟大民族英雄。看他的身世,比起西楚霸王霍去病将军转世,项羽复活了。

作为朱元璋手下的首席先锋将领,常遇春在明军开国的历次战争中,始终有着英勇加冕三军、立下最大战功的果断表现,足以进入历史上的顶尖行列,可与项羽、冉闵、尉迟恭相提并论。

另外,常遇春的才华不仅仅是一个猛将,一个斗士,而是像项羽一样,集武将的能力和智慧勇气于一身的全能之星。从南到北,他攻打这座城市,取得了无数的成就。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超过十个人。

采石大战时,元兵在洛城岸边摆开阵势,朱元璋大军离岸难攀,常遇春飞身而过,对着自己的军队大喊大叫,打回阵势,无处可去。元军崩千里,其余的才跟进,朱元璋才得以以金陵为根据地。

袁以水师攻海牙,截断长江。常遇春到处调兵遣将,迷惑敌人,分散兵力,然后加入朱元璋作为主力与之作战。决战之时,常遇春操纵轻舟,将海牙舰队一分为二,然后左右猛攻,俘获无数俘虏,夺取所有敌舰。两场战争彻底击溃了江南蒙元军主力,长江航线在朱元璋的控制下畅通无阻。

常遇春战采石:石墙危,河水危。曾文飞升上天空,夕阳西下。之后在历次与张士诚、陈友谅争夺江南的战役中,常遇春都是明军中贡献最大的一个。牛塘之战,徐达被张士诚大军围困,常遇春连夜赶来救敌。

衢州之战,常遇春带兵攻城,修筑各种攻城器械,同时以奇袭闯入南门瓮城,火速攻下城,俘获孟元军数万将士。龙湾之战,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直降金陵。常遇春分兵设五路,大破之,恢复太平。战功居全军第一。安丰之战,张士诚军强兵守之,明军左右军将领皆攻不下。也是常遇春打了敌阵,三战三胜,俘虏了无数兵马。

常遇春从未失去生命 他有哪些传奇?

鄱阳湖战争期间,20万明军与自称60万的汉王陈友谅的军队作战。陈有许多船只,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常遇春逆势而战,声音洪亮,全军以一为百。陈军的头号战士张定边杀死了朱元璋的船。朱元璋生命垂危时,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使朱元璋得以逃脱。

经过三天的苦战,明军放火焚烧了陈军的大量战船,并把守鄱阳湖湖口,切断了陈军的退路,射杀了突围失败的陈友谅。从此陈钧崩溃,再也无法与朱元璋争天下。战争结束后,朱元璋率军迁回金陵,留下常遇春包围陈友谅的都城武昌。

武昌之战,陈友谅封的丞相张毕贤被湘军从岳阳救出。常遇春趁着立足未稳,率军攻q

随后,常遇春被任命为北伐军副元帅,随徐达入侵北伐。洛水之战,面对沿河排列的蒙古军队,怀着半渡半击的意图,常遇春单骑而出,以五万兵马突袭蒙元大阵,一人攻破二十余骑之围,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一举击溃敌军,追死奔五十余里,进而收复河南、山东两省。

就这样,常遇春和徐达共同指挥军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收复了自靖康杜南以来失去了200多年的中国北方省份;他们是400多年后第一批带着胜利者信息踏上大部分城市的两位汉人将领。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这是自安史之乱、唐朝衰落以来,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刻。

常遇春从未失去生命 他有哪些传奇?

此时,蒙元在长城内外拥有一支名为“四十万骑”的庞大力量,其主将王宝宝不甘失败,集结各路大军反攻。太原之战,己方骑兵已至,步兵未至;而王宝宝已率领十万大军来援此案,常遇春缴获了稍纵即逝的敏锐战机,趁着太原敌军即将失去斗志,甘愿做个有利的门槛,亲自率领精骑比试夜袭,没想到王宝宝大军崩溃了,全军覆没,常遇春一路追击,王宝宝逃到最后,身边只剩下十八骑。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明军就关闭了4万名军官。

夜深人静之际,黑雁高飞,单于趁夜悄悄逃走。我们用负重轻的马,弓上和剑上的积雪来追赶他们!这也是铁木真统一蒙古以来,汉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辉煌胜利,西进南下,一百多年来对“黄祸”的恐惧笼罩世界各国,在敌人鲁最擅长的地方彻底击溃了蒙古骑兵,从而彻底中断了蒙古元军与明军在阵地战中对峙的勇气。之后常遇春率领九万尺骑,一路横扫,追击穷匪,不到一个月,就破坏了蒙园北防线,攻破了其上的开平府,追了蒙园皇帝数百里。

开平之战,常遇春俘虏了元朝皇储大臣兵士一万人,有车一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还有无数宝贝留给儿女。天道好,中国有延用之理,人心有效,匹夫有仇!一战归来的路上,如汉朝大将霍去病

般,常遇春竟也突发急病、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痛惜不已,将他的封号以他最后一战功勋,命名为“开平王”。

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悍勇、统兵才干和传奇战绩,都犹如霸王复生的常遇春,也有和项羽一样好杀降的缺陷。龙湾之战,常遇春与徐达设伏兵大破陈友谅军,俘虏三千,尽数杀之;长兴之战,又俘杀张士诚部五千余人;与其说是常遇春生性好杀,不如说是他把杀降当吓阻和激怒敌方的手段来娴熟使用。 朱元璋曾专门为此训诫,攻克赣州后常遇春依言不再杀俘,朱元璋为之大喜,赐书褒勉。

在朱元璋统一南方时,论战功,徐达常遇春两人相差无几,朱元璋最终选定徐达为北伐大军的主帅,而让常遇春屈居副帅。其实也正是因为常遇春杀降太多的缘故。毕竟快要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了,不能再纯靠杀戮来立国。从此北复中原、重光华夏这一历史性功勋,在后人耳口相传中总是先徐而后常,于他个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也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甚至被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很少知晓他的具体战绩,仅仅将他看做一个冲锋陷阵式的,如尉迟恭杨再兴一般的猛将先锋。但细考常遇春生平战功,可说完全可与军事生涯更长的徐达齐名并肩,在北伐战争中的决定性贡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哪怕上溯至古之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论战绩论智勇,论步战、水战、车战、骑战的全方位综合能力,亦可与比拟而丝毫无逊,完全无愧于中国历史前十名的将领。论对华夏民族的功劳贡献,常遇春更堪称居功至伟的的千古英雄。一颗将星如流星般,划过公元十四世纪的天空,短暂却灿烂辉煌。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常遇春的意外离世给朱元璋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也带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年仅四十的常遇春为何突然一日之内暴毙而亡,莫非其中含有为人所不知的内情?

史书仅以“暴疾卒,年仅四十”寥寥数语将常遇春的暴死一笔带过,从常理来推断,对于大明王朝创立有着汗马功劳的一代悍将,其离奇的死因史料竟然记载的如此简单,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于是后人对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几种猜测: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首先结合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便能轻易的推翻这个结论。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东有张士诚,西有李思齐、明玉珍,东南有方国珍,北有蒙元帝国等各方割据势力,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不大可能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来损耗自身的战斗力。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嫁给了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妃,这更足以说明朱元璋与常遇春的关系非同寻常,更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杀戮过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了,究竟变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二。据说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屠城,一次在常遇春在睡梦中梦到平民们极力反抗自己,并被平民侮辱,于是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该杀”,当时手下的将士以为这是常遇春下达的命令,立刻进行了屠城。等他醒来,发现军士都不在军中,常遇春马上惊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这时大军已屠城20里,戮杀平民无数,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

1359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常遇春生擒。当时常遇春不听徐达的苦心劝阻,私自将降兵全部活埋,这也直接点燃了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导火索。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常遇春肆意杀戮的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若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相比,常遇春的屠城杀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所以提出常遇春暴毙与杀降有着因果报应的说法未免太过于迷信。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这种说法更不靠谱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征的常遇春时值七月份,从中国地理气候上来看,南方与北方每到七月份,都是极为炎热的季节,而瘟疫一般产生于春秋季节,加之瘟疫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动辄上万人的行军队伍中,其他人没有感染瘟疫而唯独常遇春感染,这种解释从医学上讲可能吗?因此以上种种说法都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罢了,那么常遇春究竟怎么会突然暴毙?

我们可以从常遇春常年征战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盛夏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常遇春的死亡之谜如同历史的黄沙掩埋了一切,今人早已无从考证,然而太史公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不惑之年的常遇春暴毙于疆场,但其勇冠三军,披坚执刃,勇往无前,浴血疆场的英勇事迹却永远激励着后世华夏子孙,塑造出了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汉民族风格,成为后世之人引以为傲的学习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靖难之役后 朱允炆皇帝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后 朱允炆皇帝去了哪里?

燕王朱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然而事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建文帝到底去哪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犯了致命弱点:心慈手软。他的军队有好几次能够把...
历史解密:谈明代宫廷中的塑宦官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谈明代宫廷中的塑宦官

这里说的“整容”,并非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意义,而主要是指梳头、结发、修指甲之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十五日,朱元璋降旨,颁布了许多禁令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梳头人止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