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锭在古代可以当银用吗?依据是什么?

2021年3月22日23:54:00历史解密117阅读模式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文章来自新浪的We Love History Blog,在各种金属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个,虽然现在的铝制品都是日用品,价格“贴近百姓”。但到了1854年,当“铝锭”刚刚“成功复原”时,这种“新金属”就有了“黏土炼银”的美誉。在19世纪下半叶的50年里,当时欧洲各种活动授予的最高奖杯,甚至欧美政治家和富人的专属奢侈品,往往都是以“铝锭”为原料制成的。可以说,在“电解铝”技术诞生之前,“一小块铝”堪比钻石、金银。

如果说“珍贵的地位”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却引起了很多“穿越爱好者”的遐想:如果“拿点铝”穿越到古代中国,能不能当银子用,甚至会不会对土豪上瘾?其实这件事要分开来看:如果只把铝锭当稀世珍宝,古代花钱,肯定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想直接在铝上“花钱”,那就像白银一样作为支付货币?无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哪个时期,都是严重不现实的。

因为一种“贵金属”,要想成为万能货币,光“够贵”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足够受欢迎,有足够的数量流通。关于“铝”,即使是19世纪末的“电解铝”技术,在古代也是严重不现实的。所以,在古代,“铝够用”是一个很白痴的梦。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看起来”像铝的银,更能解释这个道理。虽然我们在古装剧里,但是英雄用银子花钱是常事。但在真实历史中,白银真正成为“货币”,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宋元明时期有禁银令,你可能会因为擅自拿银子当钱而被监禁。在素有“商品经济发达”之称的宋代,每年最高的白银收入是80.2万,而在南宋,往往是120.2万。除了“给金叔送钱”,基本没剩银子了。南宋国库中“无银数”也很常见。更不靠谱。

直到明朝中叶,中国货才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宝贝货”。每年销往国外的铁锅、瓷器、丝绸、糖、棉布等“中国制造”都风起云涌,从欧亚各国的“圈子”中带来了巨额白银。白银在中国的私人市场上逐渐流通。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白银已经广泛用于民间纳税。在隆庆时期,明朝甚至宣布“所有买卖的商品都价值一美元以上,而且钱和钱都是用的”。至此,一向“够贵”的白银,以其强大的流通性,成功成为中国古代的法定货币。这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正是因为“量足”的要求,才要放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朝代有很多物件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从秦汉到明清,长期作为货币使用的贵金属只有铜币。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但相对于“电解铝”引起的“铝值”变化,中国古代漫长的“铜钱发行史”中另一个看似冷门的“化学突破”,对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稳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炼锌技术。

乍一看,不熟悉的“炼锌技术”有什么意义?要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通病:铜料不足。

中国的贵金属储量自古以来就不丰富,不仅金银稀缺,而且作为铸造铜币原料的铜原料也很短缺。所以从汉代开始,古代中国就开始有了禁铜政策。然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对铜钱的需求越来越大,“缺口”也越来越大。唐朝时,人们买卖铜材和铸造青铜器曾经是非法的,甚至“多余的”铜钱也被禁止带出县。B

所以想从现代带东西到古代,拉几车布比带铝锭更靠谱。

发展成许多“最牛历史老师”所说的“空前经济繁荣”的南宋,在“宋金”时期一笔砍掉了大量的铜银矿。另外,每年都有大量的贵金属“孝敬金叔”,如果银不够,“铜会凑”。所以南宋的“铜荒”是缺家。北宋年铜铸量仍为290万元,南宋仅为2亿元。市场需要的钱,也就是“铜钱不足以继续使用纸币”,使人们的生活倍加火热,以至于“千村倒,生理萧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精英学者”写道,“宋金和平地促进了南宋的经济繁荣”不仅仅是无知。太无耻了!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缺铜”的后果不仅是“铜钱不足”,还有“盗铸”、“恶钱横行”。因为铜极其昂贵,在明朝以前,“盗铸”之风屡禁不止。许多“智者”将铜币熔化,铸造成青铜器,然后“将钱作为工具出售”。

其利十倍”,赚足了中间差价,也加剧了钱荒。“恶钱泛滥”也加剧,由于铜料不够,更多的不法分子就开始以次充好,用劣铜甚至“铅”“铁”铸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多少强大的王朝,也就在这类乱象里越发衰败,最终崩在了“钱”上。

对这些严重后果,历朝历代自然也都曾重拳打击。但要论从技术上解决这难题的,却还是“炼锌技术”。在“铜锡铅金银汞锌”七种有色金属元素里,被中国古人称为“倭铅”的锌,是最晚被人工提炼出的一款,却是解决“缺铜”“恶钱”问题的重要钥匙,以铜与锌炼就的“铜锌合金”,就是我们熟悉的“黄铜”,以“黄铜”为原料铸钱,既能杜绝恶钱,更让不法分子难以盗毁盗铸。那为何明代以前不同黄铜?因为“炼锌”太难。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在七种有色金属里,锌是一种银白色重金属,沸点高达907摄氏度,必须要在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里,才可以实现热还原。放在古代科技条件下,这技术门槛简直高不可攀。而在明代以前,“炼锌”的技术也长期被印度人垄断,汉唐宋元年间的黄铜,也因此成了依赖进口的名贵奢侈品,根本不可能用来铸币。明代以前出土的铜钱,含锌量也是极低。

但也就是从明代起,中国人终于在炼锌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重庆出土的明代炼锌遗址,向后人展示了完整的明代炼锌流程。中国本土的“炉甘石熬炼”技术,不但远远甩开印度的“蒸馏炼锌”,更使黄铜的产量从此激增。同样曾是名贵奢侈品的黄铜,如19世纪末的铝一样,迅速从“高价贵金属”变成“亲民价”。

而从明代嘉靖年间起,黄铜终于被用来铸钱,价格稳定且极难盗铸的“黄铜钱”,也因此稳定流通,为“万历中兴”“康乾盛世”等时代,稳稳托起基本盘。一个看似冷门的技术,就这样为明清中国的经济演进,起到了强力助推。

“铝能不能当钱花”的问题背后,是多少科技演进对历史的影响,以及一个简单却需要铭记的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