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手工业历史回顾————毛纺织工业的地理环境、工艺和布局
引言
西欧主要的手工业是毛纺织工业。起初,意大利和佛兰德的毛纺织技术在欧洲相对发达,而英国是后来者,成为欧洲毛纺织工业的中心。15-16世纪,毛纺织工业在英国发展成为“民族工业”,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基础工业。
呢绒工业发展的地理环境
毛纺织业之所以能在英国蓬勃发展是和英国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位于北纬50-59之间,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伦三岛气候非常稳定,全年温差小,温暖湿润,非常适合牧草生长,非常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大不列颠岛的地理环境很不一样。如果从蒂斯河口到艾克斯河口画一条直线,大不列颠岛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东南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适合农业和牧业发展,属于混合农业区;另一部分为西北部地区,以山地裂谷为主,适合畜牧业发展,属于牧区。
图|科茨沃尔德鸟瞰图
都铎王朝时期,农牧交错区的养羊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生产的羊毛能够满足国内毛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不同地方生产的羊毛质量是不一样的。16世纪,产羊毛质量最好的是威尔士马彻尔地区,其次是科茨沃尔德,质量中等的地区是林肯郡和伯克郡,质量下乘的是苏塞克斯等地区。
在被罗马人统治之前,呢绒质量的好坏与羊的品种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用优质的羊毛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呢绒。的英国人饲养了一种体型矮小、羊毛质量差的羊,这种羊产出的羊毛质量很差。罗马人占领英国后,引进了新品种的羊。根据这种羊体形高大,羊毛细长,毛质较好。用这种羊毛织出的呢绒质量大为提高。,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古罗马人引进的这种新品种羊可能是今天英国细毛羊的前身。
到了都铎王朝,英国人非常重视改良绵羊品种以提高羊毛质量。当时英国的绵羊品种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山地羊、长毛羊和短毛羊。,类型,其中长毛羊的产毛量最高,平均每只羊2-3磅。这种羊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平原和沼泽地带。
图|英国日落的自然风光
呢绒生产的工序
14世纪后在将羊毛织成呢绒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其中主要的工序有:分类加工、梳毛、纺线、织呢、修剪、染色等等。,英国呢绒大致可分为呢绒和精纺呢绒。两者的区别,英国学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原料不同。粗纺毛呢是用短纤维羊毛织成的,而精纺毛呢是用长纤维羊毛织成的。(2)梳毛方法不同。粗纺毛呢所用的羊毛是由梳毛机(Carded)梳理的,而精纺毛呢所用的羊毛是由毛梳(Combed)精梳的。(3)纺线方式不同。粗纺毛呢所用的毛线在纺线前先把梳好的羊毛打成“劲儿”;而精纺毛呢所用的毛线在纺线前不需要打“劲儿”。(4)漂洗程序不同。粗毛呢从织机卸下来之后,立即漂洗,而精毛呢从织机拿下来之后,一般不漂洗。
漂洗过程是将织好的呢子放入桶中,用木槌清洗,去除呢子上附着的杂质,使呢子的质地更加坚实。漂洗时,漂白工人经常在水中加入一些漂白土,以增强去污能力。冲洗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一开始漂洗是人力完成的,漂泊者用脚踩在布上,一块布只有三个人配合才能完成。13世纪后,英国开始推广使用水力漂白布。水磨建在河边,靠水的力量驱动,把漂泊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英国学者卡洛斯,威尔逊把13世纪水磨漂布方法的推广称之为13世纪工业革命。
图|工人正在加工羊毛原料
从010年到1010年,文艺复兴时期,呢绒生产组织形式,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分散在各处的农村家庭手工业者在呢绒商的雇佣下,分工合作从事呢绒生产。呢绒商和家庭主妇初步建立了雇佣关系。然而,这种雇佣关系与近代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有所不同。比如员工并没有完全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工人。总的来说,16世纪从事毛纺织业的手工业者还都持有少量的土地。
这时,大多数中小型呢绒商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他们大多从事生产劳动,只有大型呢绒商脱离了生产劳动。都铎王朝时期大多数中、小呢绒商的阶级地位处于由封建手工行会师傅向近代资本家过渡之中,是一个正在形
成中的资产阶级,只有少数的大呢绒商才可以称作近代意义上资本家。尽管如此,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从本质上讲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与封建的家庭手工作坊分道扬镳了。
图|约克郡博物馆
分散的手工工场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它的生产形式沿袭了古老的家内制。家内制的生产的全过程都一人承担,没有分工。分散的手工工场则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雇佣关系的萌芽。在分散的手工工场里,呢绒商占据支配地位。关于呢绒商的定义,英国历史文献有如下不同的记载:1563年,呢绒商是从事呢绒制作和销售的人。1613年,约克郡的法律文献描写呢绒商是从事克斯呢买卖的人。呢绒商的主要职责是为他人提供必要的资本,购买原料,监督生产过程,而后,在市场上出卖呢绒。呢绒商的身份是雇主、工场主。工场的规模差异很大,小的只有几人,大的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呢绒商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管理上。
从上面的文献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16-17世纪的呢绒商不但从事呢绒的买卖,而且还参与生产管理,使用雇佣劳动。
英国呢绒业的分布
中世纪时期,可以说英国几乎全国各地都生产呢绒,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是主要产区,有的地区是次要产区。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呢绒生产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并形成了三大呢绒生产中心,即英格兰的西南部地区、约克郡和东盎格里亚地区。
图|格罗斯特郡大教堂
西南部地区
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威尔特郡、索默塞特郡和格罗斯特郡。1485-1555年,是英国西南部三郡呢绒业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呢绒出口几乎完全取代了羊毛出口,宽幅呢的生产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英国学者将都铎时期称作宽幅呢的黄金时代。
在都铎王朝时期,西南部地区的家内制生产方式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威尔特郡是英格兰西南部地区呢绒生产的典型,因此,我们以该郡为标本剖析一下这一地区的呢绒工业的发展状况。16世纪,威尔特郡呢绒生产的特征是家内制生产与半独立的手工业生产同时并存,并且相互竞争。其中,以家内制生产居主导地位。
这时期的家内制生产实际上属于分散的手工工场生产形式。英国学者拉姆齐认为,16世纪威尔特郡的分散手工工场已经相当发展,并且,他把组成手工工场的主要阶级成分-呢绒商和家庭手工业者称作都铎资产阶级和都铎无产阶级。都铎时期,威尔特郡的呢绒商的特点是身份的多样性。他们不但是手工工场主,同时,还是牧场主和农场主。
图|英国威尔特郡的巨石阵
例如,约翰·弗劳尔不但是一个呢绒商,同时还是一个牧场主,拥有800多只羊。又例如,理查德·惠特克最初是一名呢绒商,后来又购买了160英亩的牧场,并且将它围圈起来,圈地养羊,又变成一位牧场主。罗伯特·惠特克本人是个呢绒商,同时,又是一个农场主,他拥有一块土地,种植谷物并饲养家畜。亨利,郎是一名富有的呢绒商,他在1558年,遗赠给他妻子的财产中就包括了一部8头牛牵引的耕犁、12头奶牛、200只绵羊和各种农具。显然, 他还是一个富有的农场主。
16世纪的呢绒商也和约曼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呢绒商出身约曼,即使他们变成富有的呢绒商之后,他们仍然认为自己的身份是约曼。这大概和当时以农为本的思想有关。比如,亨利·戈德尼在1554年,从他的父亲那儿继承了一部织机,并且,在自己的家中开办了一个杂货店,做起羊毛、毛线类的生意,显然,他是一名呢绒商,但是,同时他又经营农业,种植谷物,开办磨坊。他在遗嘱中,认为自己是一名约曼。
图|老式织机
都铎王朝时期,西南部地区呢绒的特点是大呢绒商和中等呢绒商所占的比例较大,远远高于英格兰其他呢绒生产中心地区。16世纪,威尔特郡最大的呢绒商是威廉姆·斯顿普。据说,他的父亲是一名织工,后来发迹,成为一名呢绒商。到威廉姆·斯顿普这一代,靠经营呢绒业发了大财。据史料记载,1524年,威廉姆·斯顿普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四大家族的首富。
威廉姆·斯顿普发家之后,将大批资金投入购置地产之中。他乘修道院衰落之机,在威尔特郡西北部地区和格罗斯特郡东部地区买下大片土地。不久又买下金斯伍德修道院的26英亩地产和4座磨坊。他在1552年去世之前,又兼并了科茨沃尔德的大片地产。
威廉姆·斯顿普的兼并行为侵害了公簿持有农的利益。公簿持有农联合起来多次状告威廉姆·斯顿普。因而,国王法庭两次传唤他,并对他的兼并土地行为进行审查。从当时的审案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威廉姆·斯顿普的剥削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的雇工剥削方式。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威廉姆·斯顿普是一个新型的地主。实际上,他已经属于农业资本家了。
图|马姆斯伯里诺曼拱门与修道院
威廉姆·斯顿普在扩大地产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呢绒制造业。1544年,他花了1500镑买下了马姆斯伯里修道院,把它改造成呢绒手工工场,每年生产的呢绒达3000匹。他与家庭手工业者的关系是一种雇主与雇工的关系,切断了家庭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
威廉姆·斯顿普不但从事实业,而且还积极参政,他曾是马姆斯伯里地区的议员,又曾是威尔特郡和格洛斯特郡的治安法官。他在去世不久,还被提名为威尔特郡的郡长。威廉姆·斯顿普本人与国王亨利八世的关系密切,他曾在马姆斯伯里地区设宴款待亨利八世及其扈从,从而得到国王的青睐。他在国王的赏识下,平步青云,成为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
威廉姆·斯顿普成功的原因何在?拉姆奇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他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其二,他个人的气质。其三,他与国王的亲密关系。笔者认为威廉姆·斯顿普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说他能够顺时应变。当时英国正向资本主义过渡,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了雇工剥削的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所以,能够很快发家致富。都铎时期,西南部地区不但出现了许多分散的毛纺织手工工场,而且还出现了少量的、规模较大的集中手工工场,如约翰·斯莫尔伍德在16世纪20年代开办了一个集中的手工工场,有织机200张,雇佣200名男工、200名童工和200名女工。
图|妇女在织布机前专注地织布
呢绒商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的出身于小领主,有的出身于织工,有的甚至出身于公簿持有农。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西南部地区的分散手工工场的工人在呢绒商的雇佣下,分工协作,进行呢绒生产。这些手工业工人往往是家庭妇女,她们的生产过程受呢绒商的监督管理。
呢绒商购买了大量的羊毛之后,首先将其洗净,然后,把它分发给梳毛工和纺线工进行加工。他们交活时,从呢绒商那儿领取计件工资。这种工资是十分微薄的,例如,纺工的日工资只有3-4便士。16世纪后半期,英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物价急剧上涨,手工业者的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入不敷出,有的毛纺工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克扣一些羊毛。因而在16世纪,威尔特郡的呢绒商控告毛纺工贪污羊毛的案件屡有发生。
呢绒商将毛线收缴上来之后,又把它发放给织工,织成呢绒。16世纪,织工的社会地位悬殊较大,少数织工较富裕,他们拥有自己的织机,并且,还拥有自己的牧场、饲养牛羊等家畜。有的织工保有的织机甚至不止一台,例如,罗伯特·马什曼就有3台织机。这些较富裕的织工经过自己的一番奋斗,很快跻身于呢绒商的行列。
图|19世纪的商人
但是,大多数织工是十分贫穷的,他们没有织机,只好租用呢绒商的织机,受雇于他们。呢绒商为了有效地剥削织工就必须手中握有大量的织机,因而,到16世纪前半叶,呢绒商开始将织机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据历史文献记载,都铎王朝时期富有的呢绒商拥有几十台织机,例如,威廉姆·斯顿普在遗嘱中赠给他的一个儿子的织机就有10台之多,人们估计他最少有织机几十台之多。
16世纪,英国的借贷关系发展迅速,一些呢绒商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货币经常向急需金钱的人贷款,以获取高额利息。都铎王朝时期,一些乡绅由于不擅于经营土地而没落下去,不得不向呢绒商借债,并且以土地作为抵押。其结果是往往债务到期之后,无力偿还,拿土地抵债,这就使大量的土地落入呢绒商之手。例如,托马斯·朗就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9座庄园。都铎王朝时期,呢绒商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就引起了乡绅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促使国会于1576年通过一项法案,限止呢绒商在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和格洛斯特郡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20英亩。
图|萨默塞特宫
但是,这一法案是否被严格执行了,很值得怀疑,因为,无任何史料记载这一法令执行的情况。不过这项法案的通过说明在16世纪70年代,英格兰西部各郡呢绒商与乡绅的关系曾一度相当紧张。但是,从长远看,呢绒商与乡绅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因为在都铎王朝时期,呢绒商和乡绅都积极参与商品经济活动,都热衷于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又有联合的基础。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都铎王朝后期,乡绅不断把富有的呢绒商引进来 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的局面。
都铎王朝时期是这一地区生产和出口未染色宽幅呢的黄金时代,据英国学者研究,在16世纪,中期比初期宽幅呢的出口增加了150%.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西南部地区出口呢绒的比例远远高于羊毛。据统计,仅1565年,这一年出口的呢绒就占这一地区该年总出口额的78%,而羊毛只占6.3%。都铎王朝时期,西南部三郡出口呢绒所获得的税收,在当时英国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这一地区在英国的经济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图|都铎王朝剧照
约克郡地区
约克郡在英格兰的东北部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从12世纪起,约克郡的毛纺织业就已经存在。1300年以前,约克郡以出口羊毛为主,主要向德意志、意大利、尼德兰等国出口。这些羊毛大多产于当地的庄园或修道院。羊毛的交易通常是在商人和修道院院长之间进行,他们签订长期买卖合同,以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约克郡的呢绒业发展史是比较曲折的,首先是郡首约克城成为全郡的呢绒制造业的中心,后来逐渐衰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该郡西南部广大农村地区。这一地区一般被称作西莱丁地区。西莱丁地区在15-16世纪,呢绒制造业发展极为迅速,成为当时英国呢绒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约克城的织工最早出现于历史文献是在1164年。据史学家分析,很可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了纺织行会。12世纪,约克城的呢绒产量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根据1164年英国税务署收缴的各地呢绒税款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城的呢绒产量占英格兰的第二名。
12世纪初,约克城织工缴纳的税款仅次于伦敦,这说明当时约克城的呢绒生产在全国占据比较突出的位置。到14世纪后半叶,约克城的呢绒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据统计,当时该城约有人口1.1万-1.3万之间,按每户4口人计算,约合2500户,其中以呢绒业为生的行会师傅约为250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从事呢绒买卖的小商人。如果把从事呢绒生产和销售的人员都加在一起,那么呢绒业是约克城的最大行业,从业人数最多。呢绒产量在这时期也达到最高峰,据估算1394-1395年度,该城生产的呢绒大约3200匹。
从15世纪初,约克城的呢绒生产开始走向衰落。根据15世纪后期的呢绒税收估算1475-1478年间,平均每年生产呢绒922匹,也就是说,15世纪后半叶比14世纪末,约克城的呢绒产量下降了70%还多。约克城呢绒制造业衰落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图|约克城内建筑物
首先,行会制度的束缚。约克城的纺织行会在经济上对纺织手工业者进行严格的控制,束缚其发展。它制定出许多清规戒律限制毛纺织业扩大生产规模,例如,1561年,行会颁布法令,规定约克郡的制造床罩的织工不得拥有多于一台的织机。如果有违反行会规定者,行会将给予重罚,例如,染色行会规定,染工第一次违反规定,罚款40便士;第二次,罚款半马克;第三次,被驱出染色行会,并且从此再也不许从事染色工作。行会的规章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约克城的毛纺织业发展,在商品经济竞争的情况下,约克城的毛纺织业屡遭挫折,不断失去市场,呢绒生产急剧萎缩。
其次,玫瑰战争的侵扰。1455-1485年爆发的玫瑰战争,对约克城的破坏是极大的。兰加斯特家族以西北部大贵族为依托,对约克家族进行长期的战争。约克城作为西北重镇,在战争中难逃厄运,兵燹所至,一片荒凉,许多织工逃离城市,使得约克城呢绒业遭受巨大损失。第三,西莱丁地区的竞争。15世纪,约克郡西南部的西莱丁地区毛纺织业迅速崛起,这一地区所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呢绒大量涌入市场,将约克城所产的呢绒排挤掉。约克城的呢绒业面对西莱丁地区的竞争,束手无策,节节败退。
图|东盎格里亚王国地图
结语
与约克城的呢绒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莱丁广大农村地区的呢绒业迅速崛起,并且在15-16世纪达到全盛阶段,其生产的呢绒足以和当时其他两大呢绒重要产区-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与东盎格里亚地区相媲美。
参考资料:
《欧洲文艺复兴史》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