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十五:碗礁一号

2015年12月17日01:28:24科学探索133阅读模式

碗礁一号,位于福建省东海海域的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因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因为渔民捞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碗礁。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平潭碗礁附近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十五:碗礁一号
“碗礁一号”出水的文物
“碗礁一号”的发现及价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南中国海和其他海域,国外的海底捞宝商和水下考古人员都发现了许多装载着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中、外古代沉船,尤其是景德镇的上品青花瓷在西方文物拍卖市场备受青睐,总是让卖主大获其利。对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以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文化交往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它成了中外水下考古和捞宝商共同追求的对象。而中国水下考古界却始终未能发现有价值的装载青花瓷器的明清沉船。“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的发现,无疑将填补这一空白。

出水的大量瓷器碎片,初步透露了“碗礁一号”的许多信息,——从瓷器的数量和重复率看,这无疑是一条商船。令考古人员备感惊奇的是船上竟然没有一件景德镇以外的瓷器。

“碗礁一号”沉船装载的货物大多数是青花瓷,还有部分五彩瓷。与高温烧成的青花瓷不同,由于五彩瓷上的彩绘是在低温下烧成,因此,经过海水的长期浸泡,彩绘部分已经褪色,只有个别的还能留下一些当年的风采。

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制不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经专家确认。“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康熙中期烧制,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清理出水的大块碎瓷为数之多,令考古人员深感吃惊,这表明“碗礁一号”装载了可观的中大型瓷器。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生产已改用“官搭民烧”的制度,即宫廷下达样单选择优秀的民窑搭烧,并派官监督,这种制度同时也促进了民窑技艺的发展成熟。这时期的优秀民窑精品除了不能题写皇帝年款外,其质量已与官窑瓷器相差不多,而且民窑产品在装饰图案上比官窑瓷器更为活泼多样,更具时代特点。

对这样一船景德镇上等民窑瓷器,许多人关心它值多少钱。作为考古人员当然深知其不菲的价格,但更关心的是其价值。

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十分精美,也可兼作观赏陈列瓷。

这种用铜红料做着色剂与青花图案相配的叫青花釉里红,这种装饰技艺,直到康熙时期才发展成熟。青花釉里红别具一种美感。

这些瓷器的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随着瓷器的不断出水,它们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出水的最大型瓷器是将军罐。将军罐这个名称是由于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一件蓝底白花的瓷器釉色十分突出,它纯蓝而又鲜艳的色泽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正是这种釉色曾使青花瓷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瓷器的蓝宝石”。

“碗礁一号”的目的地

弄清“碗礁一号”的目的地,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传统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往东南亚、西亚直至非洲的航线。到了16世纪,渴望与东方贸易的欧洲人开辟出了两条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了欧洲之后,青花瓷器扮演了重要的贸易角色。因此,新航路上的海底发现一直为中西方学者所备加关注。

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其他的一些器物尽管还是中国的纹饰,但是找到盖子后,也立刻让人感到洋味十足。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专家在这种瓷器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这类瓷盘虽然是中国的装饰,但是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作为一般日用瓷,为当年欧洲市场所普遍欢迎,销量十分巨大。

各种陈列瓷,尤其是大中型精美的陈列瓷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它将供应欧洲的中上流社会。这些瓷器在当年的欧洲已经成为显示地位、夸耀财富的手段。青花瓷风靡欧洲,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带来的东方文化艺术让欧洲人十分着迷。

“碗礁一号”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反映了青花瓷器所扮演的文化传媒角色。

“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五万件以上。

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

对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而且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精彩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