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事件?

2021年3月15日12:31:15历史解密70阅读模式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文章来自新浪。我们热爱历史博客。乍一说起这种博客也就不足为奇了。想想就出汗。“想起来对事件"来说是很恐怖的,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陈艳在明末的财产”。

凡是知道明末亡国直播剧的人,对这部《陈艳与实录》并不陌生。作为崇祯皇帝上吊前的宠臣,陈艳常年擅长阿谀奉承,多次舒舒服服的哄崇祯皇帝,成功打造了自己的“清官”。崇祯皇帝上吊之后,又上演了一幕搞笑的场景:刚开始他想跑,但是因为财物太多拿不走,他干脆掏了四万两银子贿赂农民军,结果却撞上了刀口,被农民军用明火抄了。埋在他家地窖里的钱全部给了出去,最后被李自成拉出来斩首,被认为是活的。

但是,贯穿陈演“死”的全过程,有一个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场景:他哪来的那么多钱?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要知道,明朝经常被“当代专家”诟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官员工资低”。按照明朝的俸禄标准,陈艳起初只向农民军行贿四万两银子,不吃不喝是攒不了一辈子的。更有甚者,明末后人的主要印象是“穷”,尤其是崇祯十七年,饥荒席卷大江南北,国库空虚。更别提西北地区的饥荒了,大臣刘路过传说中的富饶的江浙一带时,亲眼看到了今天当地人民的贫困,情景之可怕。

且不说理论上“天下第一富”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时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宫里只剩下二十万两银子,也被小太监们闹得沸沸扬扬。可以说是生老病死。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但陈在明末打出如此巨量的财富也就不足为奇了。动荡的明末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据当代不少学者估计,明朝最后四十年,仅从日本就有2.2亿白银涌入中国。这只是一个“小脑袋”。从美国等地涌入中国的白银量更大。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嘲笑“中国皇帝可以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造宫殿”。说崇祯可怜死了还活着?他们不会相信的!

但这笔巨额财富,实际上与大多数普通人无关,却被官僚、士绅、学者、宦官和包括陈艳在内的其他权力阶层所击败。所以在艰难的明末,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饿着肚子吃观音土的人,一个是财富成了山的“精英”。早在崇祯年间,官员们就应林麟的要求叹了口气。“如今的士绅富豪,衣食住行都要交税,一边吸人骨髓一边定居。”。武学生李坤甚至透露,不说别人,就说以“穷而乐”示人的“清流”,也是“大的有百万家,中的有百万家。”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甚至在刘眼里,老百姓都到了江南,今天那里的老百姓都穷了,可是到了明末,却有了“江南多富”的另一面:秦淮河灯火通明,“林东富社精英”来来去去,沿江青楼“家家夫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比如苏州的钱家,“一年收97万”。还有“名门望族”,比如吴兴的董家和嘉兴的项家,家业都在一百多万两。他们的住所是“计划中的宫殿”,他们垄断了大量的财富,因为他们“以强者为奴”,“喜欢打打杀杀”,“收债纳税急”。

而陈打的那笔钱,放在这群“特权阶层”里,其实也是正常水平。而这样一大群垄断财富的“富人”,对明末的国难置若罔闻,只抓着自己的钱不放。其结果是,李自成占领Xi后,夺走了Xi“不下百万”的财富。占领北京后,一口气偷了7000万两银子。要知道,晋人占领北宋都城汴京后,翻遍了整个汴京城,只缴获了400万两银子。在李自成这边,包括陈艳在内的“富人”给了他很大的补血药。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而且喜欢提“大血”的,当然不仅仅是李自成,比如清军南下后,明朝崇祯年间两广总督丁奎初,先是对南明的反清武装不闻不问,然后把自己的二百五十多万银子装上三十艘大船,全家投靠清军。没想到清军笑着收了钱后,一抹脸就把丁家的人绑在了一起,当着丁奎初的面把他们都杀了,然后砍下了丁奎初的头。这种“补血”,命就没了。

明末清初山河变色的岁月里,只会敛财而不负责的“富人”起到了“补血”的作用,目睹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深刻教训。

类似于此的一个典故“思虑极虑”,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看似“不大”的案子:“姓邱的人受了委屈”。

案件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广东某姓肖的犯人

,因为房价争执杀死了两名邱姓百姓。可如此事实清楚的案件,接下来竟进入到了冗长的诉讼过程里:从嘉庆二十二年到道光十四年,这十七年里府、道、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等各级衙门,对案件进行了前后一百七十七次审理,竟迟迟拿不出个结果。以至于凶犯长期逍遥法外……

如此雷景象,电影都不敢这么编,却是发生在那时大清朝的日常:虽然我们常说“清政府腐败无能”,但比起“腐败”来,清政府的“无能”也十分触目惊心:单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各级衙门重叠庞杂,一级级办事效率极低,简单一桩案子,拖个旷日持久是常事。比如道光十三年的四川“梁贵案”,明明嘉庆三年就已审理清楚确认无罪,随后却被关押三十五年,直到道光十三年才获释……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类似景象,在那时的大清朝,其实屡见不鲜:比如在嘉庆年间,福建巡抚衙门某一年未办的积案,竟然就有三千多件。嘉庆十三年浙江按察司一年的积案,竟然就有六千零八起。甚至因为案件拖延而受到牵连的人证旁证,仅在《清实录》里,竟就有五万多人。至于“绞斩错判之案”,即错杀的无辜,那更是“各省屡有”——想要大清官员办点正事,认真抽出时间做事,真是难!

为何这么难?除了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败外,更因病入膏肓的“懒风”。早在乾隆年间时,“一级级骗”就成了清朝官场的“时尚”。以大臣洪亮吉的话说“州县以蒙道府,道府以蒙督抚,督抚以蒙皇上”。既然可以“蒙”,当然也就可以磨洋工。

比如同样是道光年间,在著名的“林则徐禁烟”前,道光皇帝也曾重拳出击,在全国范围内查禁鸦片,结果各省的“封疆大吏”都是如何回应呢?在当时鸦片“种植林立”的河南,河南巡抚就言之凿凿,说当地“民风淳朴,并无种卖”。广西巡抚也是大言不惭,明明治下烟馆林立,却敢说“无种烟熬烟贩卖之事”。这么大的事儿,都敢海吹。

如此一幕,也正如道光皇帝的叹息:唯一诈字,是臣工之护身符——在大清当好官,就得会糊弄。

既然道光皇帝都没辙,大清的官员,自然是撒欢了糊弄。关乎老百姓一辈子的案子,拖个几年几十年都是常事,只要自家官位稳当,又哪管百姓死活?于是“无能”的清王朝,哪怕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其行动的低效也令人发指,终于以耻辱的战败,揭开了落后挨打的近代史序幕。

说起晚清的落后,比起那至今被津津乐道的“腐败”“闭关锁国”来,“懒政误国”的教训,单是看史料里的几笔冰冷记录,以及记录背后的民生苦难,就有多少细思极恐,以及“恐”后的警钟长鸣。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