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的太子是胤礽,做了近40年,可为何后来却被废掉了?
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封的太子了,虽然后来老四胤禛接了班做了皇帝,但是他并非以皇太子的身份接班的。
胤礽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了,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近40年,两废两立,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还是没有做皇帝,被彻底废了,这是怎么回事?
胤礽是皇次子,老大胤褆是庶长子。他的母亲只不过是康熙的一个妃子而已,并不是皇后。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所以从出身来看,胤礽更有优势。
他也因此,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了。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就算是后来被废,康熙也否认这一点。
关于胤礽被废,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皇帝和太子本身就是一对复杂的关系,有人说了,太子就是皇帝选择的接班人,自然要尽心培养,话是这么说,也没有错。可对于皇帝来说,一旦让太子过多参与过多政务,必然导致两人的矛盾,这是威胁皇权。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能威胁到自己,太子是死后才可以接班的。从以往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朱元璋那样,真心实意的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不管是太子朱标还是皇孙朱允炆,朱元璋做到了与众不同。
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和朱标才是真正的一个王朝里令人敬佩的一对父子关系,同时也是皇帝和皇储的关系。
皇帝一般并非一个儿子,至少康熙时期是这样。他虽然不像李渊那样追求绝对的公平,但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其他皇子都是笨蛋,所以也希望能够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
这么一来,就又出现了矛盾,那就是太子和诸皇子的矛盾。如果其他皇子不受待见,或许还行,一旦其他皇子受到宠信,这必然导致太子的反感,他会吃醋的。
因为太子说实在的,这个位置不好做,被废只是分分钟的事,只有接了班才算是大功告成。一旦其他皇子受到宠信,太子必然会认为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这是人之常情的。
而其他受到宠信的皇子,心里也会发生变化,认为自己是有希望做太子的,野心逐渐爆棚。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这是康熙的问题。这是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康熙虽然英明神武,但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后来,大清改变了这种制度,但是仍然陷入了这个死结没有打开。
在太子始终战战兢兢地时刻,再加上心里的压力,必然导致一些错误的事情,或者是心态上走向极端,这是很有可能的。
毕竟当时的他是标靶,很多人在看着他犯错。
久而久之,他也越来越不受康熙待见,被废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