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发生了什么?毛主席要求各级干部把《郭嘉传》读四遍
三国历史上,刘备和孙权手下有一个最高谋士,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刘备和孙权听了他们的话,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实早期曹操也有这样一个人物,就是郭嘉,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曹操曾称赞“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称赞“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但不幸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去世了。当时曹操正在北方招兵买马五环。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痛哭流涕地说:“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第一时间也想到了郭嘉,哭着对部下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不久,当曹操向大家总结赤壁之败时,他又喊了一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可惜这么顶尖的巫师没有和诸葛亮抗衡,让人惋惜!
毛主席熟悉三国,对诸葛亮、周瑜有过很多评价。那么,他是如何评价郭嘉的呢?
其实毛主席高度赞扬郭嘉,多次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仅在1959年,他就四次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郭嘉传》,号召大家向郭嘉学习。
1959年3月2日,毛主席在郑州主持会议时,讲了郭嘉的故事,对大家说:“三国时,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说这个人如果在,就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
“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
“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挪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国,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
“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 《三国志郭嘉传》 可以看看。”
那么,毛主席给你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号召你向郭嘉学习,读《三国志郭嘉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当时的背景是什么?
那段时间出现了“大跃进”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同志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不了问题,不决策,不敢决策。所以毛主席特别希望大家能像郭嘉一样敢于规划,敢于承担责任,足智多谋,果断果断。
这次会议后一个月,即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八届七中全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通过了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检查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毛主席在会上又一次谈到领导干部要注意足智多谋,在工作方法上留有余地的问题,特别是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很难过,所以我再次推荐读《郭嘉传》。
毛主席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
毛主席还补充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一九五九年七月,毛主席同周、李锐、谈话时说,一九五八年的经济计划搞砸了。毛主席说:
trong>“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
不过,客栈查了一下资料,《三国志·郭嘉传》中实际上并没有这句话,这应该是毛主席记错了。不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希望有人能把搞乱的经济搞上去。
几天后,毛主席又找来李锐等人谈话,而且再次提到了郭嘉,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做‘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可见,毛主席对郭嘉是非常推崇的,以至于一年之内4次向大家推荐读《郭嘉传》,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遇到问题不要怕,要多谋善断,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毛主席读史》《历史学者毛主席》《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