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集群可以分为君主、武将和谋士三个部分。武将们头戴钢盔,身穿铠甲,手持长矛,在战场上厮杀,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群体。但说到重要性,辅导员不比他们少,甚至更差。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原则,都来源于战略家的运筹帷幄。很多时候,武将只是扮演执行者的角色。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为刘备的韩曙量身定做的发展战略。诸葛亮根据当时刘备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夺取益州、荆州时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益州可以为蜀汉提供稳定的粮食、财力和兵力,荆州可以为蜀汉提供一个介于曹魏和孙吴之间的宝贵战略支点。一旦世界发生变化,蜀汉可以从益州和荆州出兵,形成钳形攻势,收复中原,修复河山。
诸葛亮的《隆中对》被誉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战略国策,在蜀汉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某谋士的强大挑战,差点半路破产。
谋士杜政,是益州军阀刘章手下的谋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会出兵攻打汉中军阀张鲁,而张鲁的地盘在益州北部,刘章,山水相邻。如果曹操灭了张鲁,下一个目标一定是刘璋。刘璋觉得自己太弱了,抵挡不住曹操,就向荆州的刘备求助。
刘备刚想睡觉,一个枕头从天而降。他立即率领一万精锐士兵日夜进入益州,进入孟佳城。双方短暂的蜜月期还没有结束。刘璋意外得知属下张嵩暗中勾结刘备,准备乘机夺取益州。于是又惊又怒,转而反对刘备。双方交战,刘备夺利之战开始。
战争初期,刘备的士兵英勇善战,多次击败刘璋。刘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正在这时,谋士站起来,向刘璋献计:“左将军提兵来攻我,兵不到一万,无一士附,野谷富庶,军无辎重。莫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试图把巴西和梓潼开到富水以西。仓颉野谷尽焚,高地深于沟中,静待。想打好就不要答应。你很久没有钱了,100天后就要走了。如果你去打它,你会抓到你的耳朵。
杜政的计划非常恶毒,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备的死穴:刘备虽然善于用兵,但是他远离荆州根据地,远离家乡作战,所以后勤粮食的供应很成问题,无法保证。他建议刘章采取固壁清场,诱敌深入,主动放弃霸州、梓潼以西地区,同时迁走全部人口,转移或烧毁全部粮食的政策。然后依托险要地形,深沟高垒,以守为攻,与刘备长期对峙。
刘备怕持久战。益州、荆州根据地千里之外,山重水复远非坎坷。无法保证为益州前线提供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只能用本地的材料,从益州本地养。如果刘章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荒,让刘备筹不到粮草,另一方面在深沟高垒打持久战,刘备的一万多大军就难以支撑,他就不得不饿着肚子狼狈的退兵。刘备退兵的时候,刘璋派兵追击胜利,刘备大概是大败。
如果杜政的计划能够实现,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要破产了。自古以来,军队没有先动过粮食和草,士兵没有粮食。诸葛亮日后六次北伐祁山失败,正是因为粮食的后勤供应得不到保证。据《三国志》说,刘备听说后,‘闻之为恶’,而‘恶’字生动地反映了刘备的恐惧和无助感。
虽然杜政的建议没有被刘章采纳,但他的战略水平比这更高。令人费解的是,杜政这样的人才,在三国谋士群体中出场时间最少,而且在整个三国时期都只展现了这一面。在此之前或之后,他没有任何踪迹,再也没有出现过,显示出他高人一等的风范。古人云:‘龙见首不见尾’,可谓杜政。
参考资料:《三国志》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