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其中唐代有两位:韩愈、柳宗元;宋代有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中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传统上,说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必定是韩愈带头,柳宗元跟随其后。但到了近代,这样的排序引发了一些争议。开启其端的,是胡适对韩愈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胡适特别有意见的,一是韩愈写《谏迎佛骨表》时那么有骨气,怎么被贬谪了之后,就驯服不再写这种抗议文章了?还有,韩愈写《祭鱷鱼文》,留下了因为这篇文章鱷鱼就跑光了的神话,这要嘛是愚民,不然就是提倡迷信,让崇信“赛先生”的胡适很受不了。
不过胡适还有从文学角度反对韩愈的更根本的理由,那就是韩愈虽然有功于推翻四六骈俪之文,以古文代之,却为德不卒,他自己写诗就常常爱用僻字险韵,阻碍了白话文的发展,违反了胡适所认定的文学进化原则。
相对地,胡适比较欣赏柳宗元,尤其是柳宗元一些用字较为浅白的山水文章,以及充满世俗趣味与世俗智慧的杂说。所以胡适主张柳宗元的地位应该高于韩愈。后来刘大杰写《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同样认定柳的成就高于韩。韩愈的形象愈来愈差,“文以载道”的口号也触犯了新时代对于文学浪漫主义的理解,以至于还有人做文章考据说韩愈是得了花柳病去世的,引来韩愈的后人向法院控告作者诽谤,成为一桩历史与法律莫名交错的奇案。
客观来看,韩愈文章的原创性与多元性都超过柳宗元,不过柳宗元大部分文章的完成度是高过韩愈的。也就是说,韩愈胜在文章的不同流俗,柳宗元胜在文章的饱满紧实。至于考量对后世的影响,那当然还是韩愈远超过柳宗元。
韩愈写了两篇关键文章,对于宋代之后的中国思想动向产生了巨大作用,一篇是《原道》,另一篇是《师说》。
《原道》用唐朝的观念和语法,重讲了一次儒家的基本信念,说明从儒家角度所信奉的终极原则到底是什么,而且明确地和当时流行的佛教、道教思想区别开来。文章阐述了关于“道”的几个重要观念,该如何理解,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章并不长,却有着既清晰又包容的理路。这是儒学(非唐代流行考试用的经学)重振、复兴的第一声,开启了宋代理学的开阔局面。
宋代理学是在佛教、尤其禅宗的激烈冲击下,要重新解释人文秩序,彻底省思是非善恶的标准,而韩愈的文章最早指出了方向与道路,召唤了后来理学的思考方式,也设定了基本的议题。
《师说》则是重新定义、也重新振兴了老师的地位与意义。中国历史上,老师这个角色经历了断层,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汉代的“经师”,老师的身分很清楚,地位也很崇高。然而自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那样的老师基本上不见了。不只是像孔子那样的人师没有了,就连像郑玄、马融那样的经师也失传了。唐代经学中地位最高的文献,是孔颖达编的《五经正义》,却没有人会将孔颖达和郑玄、马融相提并论,老师的地位和角色基本上沉沦了。
韩愈的《师说》复兴了老师的角色。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相当程度上就是靠着像孙復等少数几位名师,他们同时也是大儒,老师成为文人文化中传承的枢纽。到了宋代,产生了一套关于老师的观念与论述,不只和书本、教育有关,在社会上老师的能见度与重要性也持续提高。这一切都源自韩愈,是韩愈开创了特殊的唐宋文化连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