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押到阵前,逼迫着刘邦投降,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的父亲烹了。刘邦说:“咱俩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煮了,那么,请你分给我一杯羹。”项羽看胁迫不了刘邦,在项伯的劝说下,就把刘太公放了。
懂点儿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如今有人把这个故事拿来,说是刘邦这样就是耍流氓。这还不算,说这个一杯羹的故事,是项羽长留在人间的仁爱,因而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流氓。还说英雄是有底线的,流氓是没有底线的。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世道由此慢慢变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还说,假如项羽坐稳了西楚霸王,中国的未来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什么样子呢?那就是不是“成王败寇”的样子,人们不会“不择手段”也不会认可刘邦这样的“小人得志”。人们都会像大英雄项羽那样:“重视道义、有尊严、有自信、不愿意恃强凌弱、愿意保护弱小的人、坦率直爽”等等等等,还说这是具有高贵人格的贵族精神。
我写历史类的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想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看得多了就有了第二个原因,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称之为心得吧。我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没有能力去做历史考证,写出来的东西一般也是摘录一些文献,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体会。因为给自己有一个定位,所以挨了骂也是不气不恼。同样的,人家有些文章不和我意,也不予以评论。等看到上述这篇文章,总觉得如鲠在喉,就破一次例,说说刘邦和项羽究竟谁更流氓。
刘邦这个人身上有流氓习气,我以前也有相同看法,但有流氓习气和把人定性为流氓是两回事,所以,在此我不说刘邦的流氓习气,只说项羽这个贵族子弟真正的流氓行为,也就是他做的那些流氓的事,而不是习气。
项羽小时候学习写字,学着学着不学了,然后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叔叔项梁很生气,他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名就成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我要学习万人敌。”于是叔叔教给他兵法,结果还是来了一个半途而废。
简单的问一句,如果都学项羽或者像项羽这样,所有人都不读书,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陈胜起义,影响遍及全国,秦朝已经显现出了败亡的迹象。会稽太守殷通也想脱离秦朝,于是找来项羽的叔叔项梁商量起兵事宜,还说想让他和桓楚统领军队。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项羽知道他在哪儿,可以把项羽叫进来,让他去找桓楚。项羽已经准备在门外,进来后,项梁给他使了一个眼色,项羽拔刀就把郡守殷通给杀了。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场面一片混乱,项羽出来后,“一连杀了一百来人”。请注意,太史公在这儿并没有说郡守殷通对项氏叔侄有怀疑或者有不利的举动,也没有说郡守衙门的人有进攻项氏叔侄的行为,但项羽还是把这些人给杀了。
那么请问,贵族精神就是当刺客,然后就是乱杀无辜吗?还是这就是仁义?中国人都应该这样的做人行事吗?
过江后,项梁的队伍不断壮大,项羽也有了单独带兵行动的机会。项梁派项羽攻打襄城,襄城的人坚守,不肯投降。项羽攻下襄城以后,“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过了几个月,项梁派沛公(刘邦)和项羽去攻打城阳,攻破后屠城。
杀了宋义以后,项羽成了上将军。在打败了秦军的三个将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后,项羽在新安城南将二十余万秦卒全部击杀坑埋。大规模的坑杀士卒,历史上有名的有两次,一次是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再有就是项羽这一次。评论项羽的人有很多,恐怕没有人会认可他的这种杀降行为吧?如果说项羽是贵族,他的这个行为只能是贵族中的恶魔。这些秦卒大多是骊山囚徒,如果贵族本身就不把他们当人看待,那只能说这些贵族早就应该被历史所淘汰。
鸿门宴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具体就不说了,只说说道义问题。楚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先一步进入了咸阳,项羽没有按照约定奏请楚怀王封刘邦为关中王,反而设下鸿门宴要杀了人家,这是哪家子的情理?不知道项羽的道义何在,信义何在?项羽没有杀刘邦,不是他的“直率坦荡”,而是叔叔项伯要还张良的人情,接受了刘邦的贿赂,因而提前给刘邦讲情。还因为樊哙义正辞严的指责,让项羽无话可说,刘邦这才借机会逃走。倒是刘邦,还在为没有告辞而纠结自责,究竟谁是小人谁是君子?这次宴席以后,人们把不怀好意,设计陷害的宴请行为都称之为鸿门宴,从来没有人将“鸿门宴”当做褒义词,不知道现在有人要将项羽的这一行为当做正义,竟然要如此的颠倒黑白了吗?
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刘邦饶恕了他。鸿门宴后,项羽顺利入关,进入咸阳。进入咸阳的项羽干了三件事:屠城、杀了秦王子婴,烧了咸阳城。这已经不是流氓干的事情了!如果用流氓来定义项羽,那只能责问上天为什么要让流氓进入咸阳?
咸阳城的大火三个月不灭,这座城已经繁华不在,面目全非了,项羽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要回到自己的老家彭城。有人告诉他,关中之地四面屏障,土地肥沃,是建都的好地方。项羽因为已经把咸阳城烧了,就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人很失望,说:“人说楚国人就像是猕猴带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啊!”项羽听到这话,直接就把此人扔到油锅里烹了。这个故事诞生了两个成语:“锦衣夜行”和“沐猴而冠”。只说说锦衣夜行吧,像不像一个暴发户要急于显摆给人看!这就是贵族吗?怎么看着更像一个流氓!他不但不自信,还专门的恃强凌弱,真真是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杀人。
陈胜牺牲后,范增建议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王,项梁听从了这个意见,从民间找到了一个楚怀王的嫡孙叫做熊心的立为楚王。秦国灭亡后,项羽将这个楚王尊为义帝,自己做起了西楚霸王。不过,项羽这个王却根本目中无帝,自己搞起了分封。
这件事情不存在对不对的问题,只说君臣道义。这是那个时代的贵族精神呢,还是春秋时代的道义?
分封时,原来的约定是刘邦当关中王,项羽不甘心,但不兑现又怕诸侯背叛,于是封了刘邦为汉中王,而秦朝的三个降将都封了王。项羽回到封地后,把义帝迁移到长沙的郴县,然后又安排人在长江中把他杀了。
这种事情不用多说了,刘邦声讨项羽,罪状之一就是杀义帝,可见当时的人都不赞成项羽的行为。反观刘邦,义帝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就以鲁公之礼安葬了他。同时,刘邦还封了项伯为射阳侯,项氏还有三人也被封侯。秦末年的起义队伍,多多少少都和陈胜有点儿瓜葛,至少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才起兵反秦的。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并派了三十户丁役守卫陈胜墓,并按王侯的待遇每年杀牲祭祀他。
项羽对义帝处置不当,他所分封的诸侯有样学样,臧荼驱逐了韩广;田荣将项羽封的三个齐地之王驱逐的驱逐,杀掉的杀掉,自己这个没有分封的人当起了齐王,所以这天下硝烟还没有散尽,战火又再次燃烧起来。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人,范增和韩信。
范增开始为项羽叔叔项梁的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在刘邦集团看来,这个人是项羽集团当中唯一一个有智计之人,因而陈平设下了计策要把他除掉。反间计实施,项羽怀疑,就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很生气,提出来回乡为民,项羽同意了。范增在回彭城的路上因病而亡。自己智计短,不知道范曾是不是真心,不再重用可以理解,但这个人是他的亚父,给他一个好的安置总可以吧?
韩信开始追随项梁,后归属项羽,为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献计策,项羽都不采用。后来韩信归了刘邦,在刘邦这儿干得风生水起,很快占有了齐地。有了齐地后,韩信要求当一个代理齐王,刘邦给了他一个真齐王。这个时候,项羽知道了韩信的价值,竟然派人游说韩信,要其自立三分天下。
作为政治家的策略无可厚非,但要作为贵族的行事做派来说,是不是有点儿太小人啦!一个你从来看不起的人突然间显贵,这样的人贵族是始终看不起的,但项羽市侩式的舔着个脸承认韩信的王者地位,且这个王还是刘邦封的,怎么一点也看不出项羽的“高贵人格”?
项羽说,天下纷争都是因为他和刘邦两个人的缘故,因而提出来和刘邦单挑。作为战场上来说,项羽知道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完全没有问题,这说明项羽也是读过兵法会动脑子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一句话竟然成了刘邦小人项羽君子的区别。按照某些人的逻辑,项羽既然那么君子,还带着那么多兵干什么?扔下长剑回到桓楚藏匿的山中不就完了吗?那样天下不是一样安定了吗?
更有甚者,楚汉相争的结局是因为规则的遵守与否。项羽失败了,是因为他是守规则的;而刘邦在战争中不守一切规则。因为刘邦的胜利,中国人开始“不守规矩”,开始了“道德的堕落”。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将领说解放军不守规则,还没有等到他的军队布好阵就开打;朝鲜战争中美军也有人这样说过。真不知道这样的话有多大市场,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你国军为什么不把手中的武器和解放军一样,然后再和解放军开战?还有那个霸权国家,为什么连落后一代的武器都不允许卖给我们?
说到战争规则,有些人说春秋时期尚保留着这种贵族精神,我们就来看看事情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曹刿论战”,不用说,“一鼓作气”的知名度更高,如果用现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等人家三通鼓后再出战,这算是遵守规则吗?就是在春秋时期,这种不按常规行事的战例很多,如越国人用囚犯阵前自杀,郑庄公纵容弟弟造反将其镇压等,至于等到一国出兵从背后捅刀子的阵仗更是层出不穷。像某些人向往的按“规则”来交战的例子也有,那就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却不知这种战法自古至今都被当做笑柄。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才会说:兵者诡道也;还说“上兵伐谋”。所以,即便是春秋时期,也没有谁规定了必须按照教科书去打仗?难道弱者就必须像宋襄公一样,必须等到敌人摆好了阵势再打吗?
我非常赞赏项羽的一句话:“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假如项羽来不及想,我们可不可以替他想想,为什么老天爷要项羽灭亡?难道有些歌颂项羽的人就不去想想,天意究竟是什么吗?秦人为什么要拥戴刘邦?刘邦和秦人有个约法三章,他对百姓好;身为秦人的章邯等王为什么得不到拥护,还不是他们在继续实行秦朝酷法!还有那个项羽,自称霸王拥有天下,为什么秦人不拥护他?你杀了那么多秦人子弟,还要人说好吗?项羽带着八千子弟过江的,难道秦人的子弟就应该被杀,江东子弟就应该高人一等吗?这才是真正的“成王败寇”。项羽和刘邦都是在陈胜之后反秦的,起事之后也都打过陈胜的旗号,刘邦的成功就在于证明陈胜之路的正确。陈胜曾经发出过划时代的一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之前,王侯将相就是有种,是固定相传的,所以陈婴、张良有队伍也要交给别人,就连项氏叔侄开始也要找一个楚王的后代为王,哪怕这个人已经沦落到放羊的地步。从刘邦开始,普通国人只要有才能勇于奋斗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刘邦以后,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出身并不高贵的人都可以称王,赵匡胤这样的武将、朱元璋这样的农民也都可以成为皇帝。直到今天,这种上升的空间仍然存在,不管是在任何领域。如果像有些人设想的那样,恐怕我等连写这篇文章的资格也没有吧!再回到开初那个故事本身,难道要煮了人家的爹不是流氓,用话语躲过这种无赖不上当受骗倒是流氓吗?
宋代李清照有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谁说汉之后再无人歌颂英雄?李清照这不是在歌颂项羽式样的英雄吗?只不过,诗人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已经没有刘邦,面对着眼下局面,她多么思念项羽啊!可惜啊,想看到豪情悲歌的项羽式的人物出现,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本人从来不否认项羽,他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两千多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男儿勇往直前!还记得那幅对联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难道是刘邦成功后再无人记起项羽了吗?把刘邦项羽这样两个人物用成王败寇来衡量他们的结局,用贵族流氓来定义他们的性格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至少是片面的离谱。有些人动辄拿我们的一些不足来说事,而得出的结论总是外国如何的好,其用心早已被人们看穿,不用我等多言。不过,拿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说事,从而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恐怕是选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