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索网边肖为你带来了“三种存在方式”的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当我们谈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心中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的确,在世界文明的森林里,中国的历史悠久辉煌,朝代更替,就像一系列大戏,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背后,有太多的暴力、血腥、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历史巨变的背后是无尽的苦难
经过几代人的苦苦思索,一直奉行仁义道德、爱民之道的儒家,终于想出了一套解决办法,即——“存三制”。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套方法,实现王朝的和平过渡,而不是战争。“存三制”思想诞生于西汉,由儒家春秋学派提出。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它为什么会产生呢?
第一,推翻被——推翻的困境
经历了混乱的原始社会和幼稚的夏商周,历史进入了严肃而冷酷的秦朝。在一套严格的法律建立和实施之后,秦朝君主的权力空前扩大,皇帝成为天下所有臣民的共同主人,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他们的行为再怎么霸道无理,人们也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去约束和制止。这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由于皇权不能从政权内部限制,它必须从外部摧毁。
于是500年后,达到巅峰的秦朝,仅仅15年就因为过度使用武力而覆灭,在伟大的抵抗浪潮中烟消云散。更糟糕的是,无辜的人在颠沛流离中,遭受了无数的骨肉分离和说不尽的苦难。他们生在乱世,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秦朝虽然因为暴政而灭亡,但是它的继承者汉朝几乎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汉朝的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皇权。汉高祖刘邦“斩无路,杀秦”的英雄行为被汉朝誉为楷模。同时,敢于挑战皇权的刘邦,也一直是未来两千年底层造反派效仿的典范,所有的模仿者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重蹈覆辙,从当权派到被推翻,没有人能打破这个死胡同。
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权更迭,都意味着社会经历了一次繁荣与衰落,文化经历了一次创造与抛弃,秩序经历了一次规范与破坏,人民经历了一次苦难与灾难,正如诗人张所说:繁荣,人民受苦,死亡,人民受苦!如何打破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循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以仁为己任的儒家,把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确实找到了付诸实践的方法。
第二,占便宜的儒家——骨子里并不温顺
儒家思想形成于中国古代大变革的黄金时代,追求春秋统一,致力于神化皇权,推行君臣之道。然而,在百家争鸣的喧嚣中,儒家思想总是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空话而被抛弃。
汉武帝时期,经过无数寒冬,儒家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真正成为正统的治国思想,并保持了两千多年的“官学”至上。
在我们印象中,儒家往往温文尔雅,谦虚谨慎,温和低调,讲规矩讲礼仪,懂仁义,重言承诺。正是借助了儒家思想的这些特点,古代王朝的统治者才给皇权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打着仁义的旗号剥削压迫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应该和统治者一样。只有为统治者服务,服从皇权,依靠皇权,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儒家表面温和,内心坚硬。他们不愿意只作为统治工具而存在,而是从其诞生之初就抱着一种更为远大的理想追求,即希望社会能够继续前进,最终走向一个和平的世界。
早在孔子写《春秋》的时候,评价他们一生的周朝、商朝早期、夏朝晚期,态度就截然不同。孔子赞美周朝礼乐,批判商朝,无情批判夏朝。这说明各个朝代的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前进,最终理想的和平社会就会到来。
后世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春秋》经典发展了春秋学派,并根据孔子关于社会不断进步的观点,提出了一个略显奇怪的理论“存三制”。
3.献身理想——儒家的反叛
儒家春秋学派指出,孔子生活的周朝有三种政权和文化,即以周田字为首的周朝、以宋国为代表的商朝和以齐国为代表的夏朝。宋国和齐国都是掌管前朝皇室后裔的小国,保留了前朝的礼仪和政治制度。
三朝统治与天下齐头并进,周朝是天命,所以有治理天下的权利。以宋、齐为代表的商朝、夏朝落后,不符合时代要求,逐渐走下历史舞台,退守小国。每当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被取代的王朝就会退守到一个小国,而最遥远的王朝的遗迹将永远打开这个国家
远消失,以此类推。“存三统”学说看起来有些不知所云,那么它到底在说明什么?有什么实际价值?
其实“存三统”是儒家为解决朝代更替中难以避免的战乱和暴力而提供的一种方法。依据这一理论,皇权和天命的拥有者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家族之间相互传递,就像夏朝和商朝,它们落后于时代,因而被新的政权取代,但它们可以继续在世上存在,并没有立即消失,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已,皇室家族依然是安全的,这就为皇权的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存三统”学说提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证明汉朝制度是最先进的,又符合神化皇权的需求,确保了汉朝统治的正统性,所以起初皇帝十分赞同这一观念。可是统治者没有想到,“存三统”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作为汉朝取代前朝的理论依据,同样暗示着汉朝一旦落后于时代,也终有被取代的一天,而这一天很快便到来了。
汉武帝时代在今天看来是仍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在当时人们更是把汉武帝当作暴君。在位五十余年,汉武帝大行征伐,横征暴敛,不恤民意,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百废俱兴的国家被他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民怨沸腾,于是当汉武帝魂归故里,各种唱衰汉朝之声便甚嚣尘上,其中就包括奉行“存三统”的春秋学派代表人物、大儒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翁。
眭翁拿出了“存三统”理念指出,汉室既自称尧舜之后,就应当具有尧舜禅让的气度,他还结合全国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比如死亡的枯树发出新芽,倒下的山石重新立起等等,说这些异象都是有圣贤之人从民间兴起的征兆,汉朝皇帝应该顺应天命交出皇权,让位于真正的贤人,主动退居小国之列。
虽然眭翁的说法有官学儒学的经典作为背书,看似有理有据,可是将皇权当作私家财产的汉朝统治者,自然是无法接受他的说法,最终辅政大将军霍光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翁当众斩首。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恪守君臣之道的儒家,对统治者并不总是一味地服从,为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他们的反叛同样可以充满悲壮,然而仅凭一个理想化的学说,就想让统治者主动放弃皇权,显然是困难的。不过儒家办不到的事,政治家却可能办到,西汉和东汉的终结者王莽与曹丕,之所以能够和平且“合法”地从汉朝皇帝手中接过皇权,无一不是因为借用了“存三统”理念。
四、综述
总之,儒家春秋学派提出的“存三统”学说,是中华先民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设想的一种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朝代更替的合理方法。它制定的皇权平稳退出和过渡机制,既避免了从外部摧毁政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也保全和延续了皇室家族,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只是出于人性对皇权这种至高无上权力的极度渴望,除了王莽曹丕之类的帝位篡夺者真正实践过“存三统”理念之外,没有哪个当朝皇帝会心甘情愿拿这把双刃剑指向自己祖辈梦寐以求的宝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