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文化解码】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根基深厚的治理制度_传统

2021年1月29日18:53:24历史解密96阅读模式

作者:孙存良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制度不仅是人为设计的,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国家制度和治理制度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有着鲜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来自一定的个人生活过程。”纵观人类文明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始终与其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橘生淮南则橘,苦生淮北则橘。叶子和行为都差不多,其实味道不一样。那是什么?水土不同。”文化是国家制度和治理制度赖以存在的“水土”。一面以水土养一人,一面以水土形成一个体系。中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一直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土地,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深刻指出了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先进性、地域性、历史性和人民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价值体系和民族特色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创造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和文化成果。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越深刻、越长久,对民族的影响就越深刻、越持久。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独特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内在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印记。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依靠人民的各项制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尊天护民”的思想。《尚书五字歌》记载“天庭以己为民,天庭听己,听民”,“民只是民族,民族才是民族”。这表明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儒家把君臣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根据《孔子集注易者》,孔子说:“你知道你是君主吗?”夏紫说:“如果一条鱼失去了水,它就会死。水若失鱼,仍是水。”子曰:“商知之。”。孔子认识到君臣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强调“施之于民,能助于民”,“取国千倍,敬事而信,省钱而爱民,使民从容”。孟子认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少”。荀子把君臣关系比作舟水关系。他在《王制》说:“君主也是船;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左传哀公元年》还记载“臣闻国富庶,视民如伤,是福;以民为土芥也是一种灾难。”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建立了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的各种制度,把人民作为共和国的坚实基础和执政的最大信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和人民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就是和,和,和;“结合”就是聚合、合作、融合。“和”的精神强调和谐而不是无序,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我国先秦时期,西周末年的思想家王世博就强调,事物只有存在差异才能发展,“夫与实生物不可继。以他的平静,他称之为总和,这样他才能成长,才能回归;如果你用同样的好处,你就会被抛弃。”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和而不同,不同而不冲突;和谐是共生生长的,差异是互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万物之本,“天地之和,人生之大经”,“天地之和,阴阳之陶。”“和谐”精神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政治文化领域,“和谐”是指人们在处理公共矛盾和问题时,要和平理性地沟通讨论,求同存异,包容各方,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

中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统一”思想的背景。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核心的凝聚力和“五人共享天下”的交融格局。《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录:“你是先说王者再说

,行同伦”,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自秦之后的两千多年,尽管中国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时间比较短,而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主流。《汉书》所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就是说,大一统政治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法规贯通。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但其背后蕴含的“大一统”思想内核却始终不灭,这也是中国能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3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具有深厚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显著优势的重要保证。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如果缺乏中华文化养分的滋养,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就难以茁壮成长,更难以发挥出优势。因此,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互为表里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实制度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使之与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相契合,使制度自信蕴含更加深厚的文化力量。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