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开始后,大唐帝国延续了一百多年。感兴趣的读者和探索网边肖一起看看吧!
在史书上,这么长的一段历史,基本上就是以一个著名的“藩镇割据”二字来代表的。稍微具体一点的细节,就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一样,人们只知道空闻这个名字,却很少知道它的具体内容。
稍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容易有一种感觉,在安史之乱后的100多年里,皇帝越来越无能,否则早就结束了藩镇割据了。
翻开这段历史,皇帝们纷纷改朝换代,都不合理地信任宦官。
比如,唐肃宗竟然让宦官于朝恩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出征作战,这样即将结束的安史之乱就成了无休无止。
再比如,信任大太监程,所以被赶出长安,他依然固执己见,继续信任太监。
唐德宗使宦官制度系统化、制度化,宦官成为帝国最有权力的官员。那么多年以后,谁能当皇帝,就看这些太监了。
至于唐宪宗,他曾经打算让太监做统帅。虽然唐宪宗夸口说太监是他的家奴,但他很快就让太监杀了他。
唐宪宗之后,宦官的权力失控,因为皇帝不能满足宦官,他的生命经常处于危险之中。更重要的是,太监说了算,谁能当皇帝。
更神奇的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攻击宦官制度,所以直到大唐帝国灭亡,宦官始终是中央政府的主人。
我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尽力证明环境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环境。历史是很多人写的,少数英雄对历史的影响非常有限。
西晋帝国建立后,司马燕将诸王分为八王之乱,西晋也随之灰飞烟灭。
后来帝国换了一个又一个,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继续分封君王是不合理的。
更神奇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帝国因为皇族君王的内斗而注定要灭亡,而新建立的帝国却还在莫名其妙地这样玩着。
这样玩了三百多年。为什么会这样?
用历史唯心主义来解释,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不懂得吸取历史的教训,或者说他们的智商越来越堪忧。
因为在唐玄宗之前的三四百年间,一个随随便便被拉出来的初中生就知道,国王不应该被分开,外戚不应该被信任。然而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连最基本的道理都完全看不懂。
但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当时的统治阶级是贵族阶级,所以谁处于皇帝的地位,就只能像饮鸩止渴一样重用皇室和外戚。虽然大家都知道重用皇族和外戚肯定是坏事,但他们也没有选择。
安史之乱后,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都不合理地信任宦官。而且他们改变不了军力暴涨的事实。这一切都改变了,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
这段混乱的历史持续了两百年。
为什么会这样?
用历史唯心主义解释,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从历史中学习,或者智商越来越差。
因为在安史之乱的年代,只要拉出一个初中生,就知道永远不能相信太监;更重要的是,只要拉出一个初中生,知道只要摆上一个烧烤桌,叫上佣兵,发一排大红包,就能解决士兵失控的问题。但是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不懂。
但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很明显,豪门贵族作为一个阶级,越来越弱。因此,皇帝最终不需要分封国王,重用外戚来解渴。但是建立成熟的官僚政治架构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军事力量失控。
不管我们怎么批判那个时期的皇帝,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困扰中国历史几百年的王公贵族的诅咒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后来,我读了更多的历史书。我渐渐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而且还是不合理的,以非常错误的方式重复。简单来说,让一个初中生坐上皇帝的位置也可以杜绝这个问题,但是换一个又一个的皇帝总是让这个错误重复。
为什么会这样?
很明显,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相似,历史的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但行为却相似。
我最初选择两晋南北朝作为突破口来表达我的历史观,主要是因为这段历史一直是惊人的相似,莫名其妙的重复。
在这种惊人的相似和不合理的重复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皇权的本质。
因为在这样的语境下,皇帝的无奈和脆弱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压力下存在。
表面上皇帝什么都能做,实际上呢?他们只能依靠很多方法(比如加强皇室和外戚的权力)来保证自己的高位。更何况,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玩就像饮鸩止渴一样,往往也无法拒绝。
然后写几段历史,通常也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就是
历史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人共同创造的;而是历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人,不论他有多牛X,相对于这个巨大的基数,也是非常渺小的。
我的这种观点,之所以受到许多人本能的排斥,主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历史,通常都是英雄奋斗史、创业史。
在这种故事中,它通常会模糊历史背景,让我们很容易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除了英雄人物,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所以,整个历史就是这个英雄人物谱写的。
在这种故事中,它通常只会选取一个历史片段,让我们很难看到太多惊人雷同的、反复出现的、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英雄人物;所以容易让人感觉,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代的。
晚唐、残唐五代(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这段历史,人们之所以不熟悉,主要是因为这200年的历史,让人感觉一个英雄也没有。
因为不就是一个军人势力失控的问题吗?随便出个英雄人物,分分钟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最简单而言,“天才”的赵匡胤出来,弄了一桌烧烤,摆了几箱啤酒,放了一大堆红包,直接就把它解决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对于那200年的历史,人们容易一片空白,因为你想把它写成一个英雄让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都无法做到。
因为你不论拿哪个牛人当主线,也只能写成一个历史片段,关键是这个牛人,也实在不像英雄。因为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200年间,出现了太多的历史人物。除了天才的赵匡胤,懂得摆一桌烧烤解决军人势力失控的问题,还有谁懂得呢?
两晋南北朝三百的历史,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也容易一片空白。
五胡乱华到隋朝灭陈300年间,出现的历史人物,除了天才的隋文帝,谁曾让天下一统了?
这样一写,这两段跨度500年的历史,数风流人物,也就是隋文帝、赵匡胤了。
三国历史之所以人们非常熟悉,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以惊人的天才,作了这样一个构架,那就是诸葛亮在出山前,就知道汉室无法中兴了,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要强为之。
于是这样乱糟糟的历史,遂因为这样一个设定,也有一个完整的英雄传奇主线。总而言之,刘备、诸葛亮君臣一心致力于汉室复兴,但是折腾来折腾去,终于最后还是一场空。而大家只要对刘备、诸葛亮的人物经历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对整个三国历史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而两晋南北朝、晚唐、残唐五代这种乱世,显然无法弄成这种某个英雄奋斗、创业的故事;哪怕是想写成一个英雄无力回天、遗恨而亡的故事,都无法做到。因为舞台太广了、时间太久了,哪个英雄人物从时间上、空间上涵盖的范围都太有限了。
而各个王朝漫长的、稳定的时期,通常也因为无法弄成这种英雄奋斗、创业的故事,所以人们通常也比较陌生。
相对而言,隋唐历史(安史之乱前),相对比较幸运。因为它有200多年时间跨度,但是我们只要对四个小故事,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把全部贯穿下来。
第一个故事:隋文帝横空出世,结束了三百年的天下纷争。
第二个故事:隋炀帝昏庸无道,于是天下大乱。少年英雄李世民神功无敌剪灭群雄,然后像范本一样存在的明君形象,实现了贞观之治。
第三个故事:一个宫中弱女子武则天,在男权时代,爬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第四个故事:唐玄宗创业的故事。一个前期英明神武的明君,让大唐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进入巅峰时代,然后突然变得昏庸,让帝国衰落了,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衰弱了,于是从此以后,重振汉唐雄风,成为中国人永远的梦想。
这段历史,足足有200年,但是你只要对这个四人物有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把这200年的历史基本贯穿下来。
越是对历史背景不熟悉的人,越容易夸大英雄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比如,因为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对隋朝历史比较熟悉,所以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以至于有人说,翻开中国历史,没有比隋文帝成功更容易的人了。因为隋文帝并没有经过什么奋斗,就成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而在此前,宇文泰兼并了四川,宇文邕兼并了关东;隋文帝上位后,以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一举灭了陈国,于是天下一统了。
总的来说,在中国传统历史上,隋文帝恐怕也就是和司马炎相提并论的人物。
但是外国历史学者一写这段历史,那可了不得了。因为一些外国历史学者,只对这段历史有基本的大概了解,难免会认为隋文帝就是如同天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五胡乱华之后,中国混乱纷争三百年,谁也无法让天下实现统一,而隋文帝三下五除二就让天下统一了。
这样一写,隋文帝在许多外国人眼中,那就是只有秦始皇才能相提并论的政治人物,历史地位之高,完全可以碾压其它所有帝王将相。
其实,绝大部分的英雄人物,都是类似原因塑造出来的。
总而言之,我们把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让人难免会有一种错觉,整个历史的变迁,就是因为他的出现。
我还是一贯的观点,那就是历史是由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人、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人相对于这一切而言,其实都是渺小的。当我们把聚光灯照向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跨度,自然会发现,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