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称作“谋略鼻祖,百代宗师”的美太公,是我国女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经史子集与文学艺术作品中,还是在民间文艺的各种体裁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他的神秘形象。渭水垂钓期间,他到底是清闲无事,还是以此来掩盖做特工的真实身份?下面把他的生平事迹整理出来,看看他当时到底是什么身份。
太公姓姜、名牙,归周后又称”太公望",简称太公。由于"吕”是姜姓的一个分支,太公居吕,故又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共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吕,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商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
姜姓家族最早聚居于今山东营丘一带,到了太公这一 代,为避商纣王的侵凌,拖家带口离开故居,逃到了东海之滨。
在海滨隐居数年后,满腹经伦的太公抱着灭殷复仇的壮志,来到殷都朝歌,一方面窥察商朝的国家机密,一方面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战回策.秦策》说他是“齐之遂夫,朝歌之废屠,子良逐臣,棘津之仇不庸。“这就是说,他在殷商的都城期间,混得相当糟糕:给人家当倒插门女婿,因不得欢心而被人家赶了出来;他屠牛卖过肉,摆摊卖过饭,当过佣人;也曾为子良出谋划策反对过殷纣王,结果失败被逐。民间传说他干什么都不顺,卖面遇大风,算卦遇狐狸精...其实他那时的心思全用在了搜集情报上,干别的事当然不求成功,也不会成功了。
就在姜太公屠牛卖肉时,巧遇文王,他“鼓刀扬声”的奇异举止引起了文王的注意,于是大胆地以“屠国”的谋略游说文王,果然一拍即合,从此,两人便暗中来往,定下了里迎外合、倒商灭殷的大计。可能这中间还有许多曲折,所以《鬼谷子》说:“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这意思是说:姜太公曾多次往返于文王和殷商的首都,他的活动始终没有暴露,只是到了时机成熟后才与文王公开会合。《孙子.用间》也讲:“周之兴也,吕牙在商。”可见只因为太公回到文王身边前在朝歌从事了颇有一段时间的间谍活动,掌握了商朝的全部机密,所以才有后来一系列成功的策划和消灭股商的全面胜利。
纣王把文王囚禁在羡里的事变发生后,推翻商朝的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了。首要的任务是救出文王,正在向太公学习的文王的三个股肱之臣散宜生、南宫括和闳夭与他一起去羡里探望文王。这次探监很明显是与文王商量营救计划的。过后,他们赶紧“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献之纣。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手!'”太公用计、文王得释,是太公辅佐周室的首次胜利,使文王避免了重蹈其父季历被囚致死的厄运,使西周得以更加秘密地”阴行善”------争取民众,兼并邻国,蓄积力量,为推翻股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王归国后,太公继续留在朝歌进行瓦解敌人、收集情报的“用间”工作,费仲、恶来的专权毁谗,比干的被杀,殷大夫辛甲与殷内史向挚投奔周王,与太公的用间不无关系。在太公完成了一系列重任后,就起身到西周渭水之滨的兹泉来会见文王了。据说那是一个"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泽秀阻,人迹罕至”的所在。姜太公就在这里装模作样地做出一副钓鱼的架势,其实鱼儿上不上钩,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在中国古代,拜将封侯乃国家大事。太公与文王这两位老相识应当通过怎样一种名正言顺的方式接头,在讲究礼仪,颇有民主规范的氏族社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根本不可能象后来的特工人员那样凭什么特殊证件就可以随意出入王宫。怎样做到既不暴露他的间谍身份,又能堂而皇之地见到文王,威武壮观地到达周都,最佳途径自然莫过于“猎遇"了。这大概又是出自太公的“奇计”。用“猎遇"的办法而不是正式迎接,这就掩盖了太公在殷从事间谍工作的“不光彩”身份,加之文王事先已做好了舆论宣传,说他占得一卦,卦象显示,“今天出猎,将猎获一兽, 但这兽既不是龙和螭,也不是虎和熊,而是帝王的太师。”文王是发展周易八卦的宗师,人们自然对他的占卜不会有任何怀疑。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周太公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一一位 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名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一一既是老师, 又是义父,尊宠权贵无以复加。只因有了太公,文王父子才如虎添翼,才敢于公开称王并与纣王抗衡,才敢于让“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正如史书所载:
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居多。
然后在姜太公的亲自策划下,观兵孟津,决战牧野,安抚殷民,充分表现出姜太公作为一个伟大军事家的非凡胆略和指挥才能。
到此,说姜子牙是一个长期从事扶周倒商的老间谍,丝毫无损于这位"谋略鼻祖,百代宗师”的伟大形象,这就是伟大人物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的深谋,尚若时机不成熟,他们便会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做好隐形工作。就在武王决定伐纣,出现了天雨三日,舟坏河中,占卜“大凶”等一系列不吉利的征兆的情况下,连武王和周公都动摇了,唯独太公坚定不移地说:“武王秉德伐殷,为民请命,为父报仇, 这是顺天而行。船坏、天雨都是自然现象,不能因此而违背民心。”为表明灭殷的决心,姜太公命令烧掉身后的桥梁,义无反顾顾地率军挺进,牧野决战,终于一举消灭了殷商。
由此可见,太公不仅是一位卓趣的军 事家,而且是一位大智大勇的政治家。成功者是不问来路的,间谍也罢,特工也罢,都是成功的铺垫。
公元前1072年,姜太公这位奇人以139岁的高龄仙逝于周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