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经》之谜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一直被作为群经之首。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研究断层,导致精髓失传。只留下《河图》、《洛书》、先天卦、后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阵等。但该书成于何时?作者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氏,有人说是周文王,众说纷纭。
2.《山海经》之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山海经》在古代一直是被作为地理书看待的,但是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对于那些所谓神话的解释却仍是众说纷纭。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著作?《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也不能确定。
《山海经》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现在《山海经》在我们的眼里更多的成了一本神话书。
3.《推背图》之谜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由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推背图》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民间广为流传的《推背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简称金版;另一种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是最为接近原貌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4.《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5.凤凰原型之谜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凤凰生长于南方丹穴山,五色斑斓,能歌善舞,能预兆天下太平。在古埃及和古希腊,传说它同太阳崇拜有关,埃及人把凤凰同长生不死联系起来。古罗马人认为,它代表复活和死后的生命。凤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吉祥的象征,常与龙并称。
相传凤和凰是一对伴侣,凤为雄性,凰为雌性,是鸟类之王。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凤凰这种鸟,它是古人虚构出来的。虽然是虚构,也不可能纯粹凭空想象。
那么,凤凰是以什么鸟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呢?有人认为,凤凰是以雉类为主体,融合了鹰等多种鸟的典型形象创作出来的。
关于凤凰的原型,还有太多说法,如某种已经灭绝的巨鸟、极乐鸟、鸵鸟等。
6.阎罗王原型之谜
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申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一是隋将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且很紧凑。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7.阿房宫焚毁之谜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阿房宫最后命运的凭据。而最近考古工作者考察过程中,并无焚烧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恐怕只是人们的想象,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烧毁过的证据,或者说,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
究竟专家的话可不可信,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还要期待更多历史根据才能解开这个千年难解之谜。
8.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汉之争项羽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9.梅妃之谜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人们自然会想到让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贵妃杨玉环,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后世众多的诗、文、词、曲、小说、戏剧、民间传说乃至神话故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述。
殊不知在杨玉环之前,还有一位梅妃江采萍曾经深得皇帝的宠幸。自杨玉环入宫开始,两人为争宠甚至到了宫中路遇互不行礼的地步。杨玉环专宠后宫后,梅妃独居东宫,后不明不白地死去,为同情她凄苦境遇的人们留下了又一个千古之谜。
10.“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