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鸟困于笼中,鱼搁于浅滩!牛落于井中。任你有天大本领,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唯有人宰割尔!一代兵仙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怎么回事?刘邦承诺有“三不杀韩信”:一,天不杀韩信,二,君不杀韩信,三,铁不杀韩信,出自《西汉演义》。但是这个在史记等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传说而已。
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
刘邦承诺有“三不杀韩信”:一,天不杀韩信,二,君不杀韩信,三,铁不杀韩信,出自《西汉演义》。但是这个在史记等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传说而已。
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1]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2]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3]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之死: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此人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困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最终却死的很惨
历史上,很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很多的时候开国的老功臣很多的都是没有善终。所以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就是韩信,被封为“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还封为“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话说是韩信帮刘邦打天下,在追击项羽的时候突然按兵不动了,刘邦很奇怪,就去问萧何,萧何答道:“这是讨封呢”。所以刘邦分他“三齐王与五不死”。韩信这才击败项羽,打下了汉室的江山。
据史料记载,韩信被刘邦捉住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当时淮阳县城西门有座吊桥,这里便是。淮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帅才,便将这座桥取名为平信桥。
西汉建立之后,有人向刘邦告密说韩信想要谋反,刘邦半信半疑,便下诏让韩信来京,可是韩信惧怕不敢去,这让刘邦对他更加怀疑了。后来刘邦带兵捉住了韩信,因其功劳巨大而没有杀他,并许下诺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可是吕后却替刘邦代劳了,她让萧何骗韩信到长乐宫,然后以谋反罪将他杀害,因此也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关于韩信谋反这件事毕竟只是传闻,刘邦对此也只是猜测。作为开国之君,他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都害怕自己辛苦半辈子打下的江山被别人夺走,所以他便想着对韩信动手,即使不杀你,也要夺走你手中的兵权。兵权夺了人没杀,他老婆吕后倒是个“明白人”,韩信不死,后患不绝,于是用计杀死了韩信。
韩信死后,萧何这位吕后的帮凶对此事非常悔恨,回想起当初是他请韩信来到刘邦的阵营的,现在韩信却因自己而死,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后韩信因参与陈郗造反之事,被告发,被吕雉(刘邦之妻)骗到宫中,以布袋困住,用竹签捅死。做到了当年答应韩信的三个条件。
还有说法是: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韩信的老部将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特来向韩信辞行。过得很不愉快的韩信就与他密谋,让陈豨伺机造反,引刘邦亲自率兵围剿。韩信便在京城里做内应,杀掉吕后等人,来夺取皇位。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而是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京城协助你。”但是韩信手里没兵,就假传诏书赦免一些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这人最擅长的就是练兵,没多久就把他们训练得有模有样,只等陈豨的消息。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意外。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就把他囚禁起来,并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为了保住哥哥的命,就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一听非常紧张,连忙和萧何谋划,派人告诉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还是很信赖萧何的。但等韩信一到,萧何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准备把他杀掉。
不过,据说刘邦曾在打天下时,曾许诺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按说这就是免死的意思。但吕后并不这么认为,它命人将长乐宫的钟室四周用布遮上,然后把韩信悬在半空中,这样就不见天地了,然后用竹片把韩信活活戳死。
当然,这个说法的演绎成分比较大。但是从韩信被刘邦信任、重用、猜忌,直至被吕后等人杀死的过程来看,这里面固然有功高震主的原因,但韩信自己所表现出的桀骜不驯,轻举妄动,也是其惨死钟室的重要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