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远征军失败后,孙立人率部队撤到印度,成为首个驻印部队!孙立人远征军到印度后怎么样呢?仁安羌战役之后,杜聿明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打算经野人山热带丛林撤回云南,而孙立人则果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回印度,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区,抵达印度,军容整肃,锐气不减。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遭到日军追击,半数葬送在野人山。
孙立人远征军到印度后
看过孙立人照片的,都为他的帅气所折服。而更让人们佩服的还是他那“中国军神”、“丛林之狐”的美誉。
走出金牛乡
1900年12月8日,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7岁时,孙立人开始入学,拜宋执中为师。其父后来任山东知府,便随父亲去青岛。当时青岛为德国占领区。孙立人9岁时,某天在海边玩耍,发现了一颗极为漂亮的石头,于是高兴地将这颗石头拿在手里玩耍。这时,来了几个德国小孩,他们看见了孙立人手上的石头,于是联手欺负孙立人,抢走了石头,并且打了孙立人两记耳光,还辱骂了中国人。日后这次事件对于孙立人的影响极大,他认为“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够让人民都活着有尊严”,也成为他日后投身军旅的重要触媒。
1913年冬,适逢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回到安庆报考,在近千人的考试中,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在清华学校学习的日子里,孙立人酷爱体育运动,身高1米85的他在各类运动中尤其擅长篮球,并担任清华篮球队队长,正是这样一位大个子的青年,在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率队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菲律宾、日本队,为中国在国际大奖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在,辗转青岛、北京等地之后,留美学习土木工程学。但是后来,他却执意改学军事,进入维吉尼亚军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之后,游历欧洲,参观英、法、德等国军事。正是这样的留学经历,使得他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少数有留美背景的军事将领。回国之后的孙立人,因为并非黄埔军校出身,在蒋介石那里并未得到重用,真正给予他厚望的是财政部长宋子文。才华横溢的孙立人被宋子文选中,担任税警总团第4团的上校团长。税警总团由宋子文一手创建,武器从德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孙立人具备了留美的经历,又曾经游历欧洲各国,对外国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担当重任。
练出孙氏操典
作为长期留美的海归派,孙立人对英美军事系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建军理想》中曾说:“我认为英美的长处,是自发自动活泼负责守法。他们的一个士兵,没有了官长的统率,仍然可以继续作战到底;他们的军营里,充满了活泼生气。可是他们的缺点,就是吊儿郎当,粗枝大叶,官兵生活浪漫随便。”而“中国人一向有的特长,是英美德法等任何国家所赶不上的,就是刻苦、耐劳、忍辱负重及牺牲的精神”。因此,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国军其他部队不同的训练操典,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
他一生四次练兵,第一次就是在海州训练税警第4团,第二次是1938年抗战军兴时,在贵州的都均训练缉私总队,也就是后来远征军新38师的前身,第三次是在印度的兰姆伽训练远征军驻印的新38师,最后一次是1948年起,在台湾凤山训练退到台澎的国陆军。海州练兵是他事业的起点。第4团驻扎与训练的场所江苏海州城南交通便利,但远离大城市。在这里,孙立人按照“孙氏操典”对税警第4团进行了6年的严格训练,官兵无论是武器使用与保养、体能、纪律、凝聚力和士气都与当时一般军队截然不同,成为初露锋芒的一支劲旅。
蒋介石曾当面评价孙立人,说他“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蒋介石的不够器重有一定的原因,但是也并不客观。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亲帅800人击败了8000围城日军,解救了7000多名濒死英军,自此名声大噪,罗斯福和英王乔治以及蒋介石都亲自给其授勋。
入缅作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孙立人两次,第一次于1942年4月率领新三十八师进驻缅甸曼德勒,参加曼德勒会战,在仁安羌以解救大量英军而受到嘉奖。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仁安羌战役之后,杜聿明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打算经野人山热带丛林撤回云南,而孙立人则果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回印度,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区,抵达印度,军容整肃,锐气不减。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遭到日军追击,半数葬送在野人山。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孙立人远征军到印度后
1942年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缅甸以仓促撤退告终,第6军、第66军主力均被击溃,第5军在盛夏雨季进入野人山,撤退途中的损失甚至超过战斗损失。只有孙立人率新编第38师撤往印度,保存了生力军。新38师撤到印度的人数,以邓贤的《大国之魂》为代表的一批纪实文字均认为是七千余人。小戡读远征军史料不多,但也发现实际并非如此。
七千人的说法,以小戡所见,最早来自新38师参谋长何均衡的《转战中印缅战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1942年)十月间……所有部队(第五军约二千人,新编第三十八师约七千人,这是根据是年双十国庆节纪念大会上临时统计的约数)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但这显然是到印度整训两个月后的数字,而非到达印度时的人数。我们知道,前后到印度的远征军有一万六七千人,整训中当然会有其他部队的官兵编入新38师。
对撤到印度时新38师的兵力数字,黄道炫在《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中提出不同意见:
“以该军实力较强的新三十八师为例,该师入缅后,除仁安羌一战外,未进行大的战斗,而仁安羌一役,该部死亡、失踪者仅200 余人。④ 此外即撤退途中该部担任掩护时遭受一定伤亡,5 月12 日阵亡200 余人,次日突围时续有伤亡,加上其中一团遭敌包围经激战始脱险,伤亡较大。总计作战伤亡数当在2000 左右。⑤ 但该师在顺利撤至印度后却仅有3000 余人,损失数和撤出数相加,即使算上部分脱队者,该师参战兵力也就在6000 人左右。
④《中国入缅军参谋团团长林蔚缅甸战役作战经过及失败原因与各部优劣评判报告书》《,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 辑第41 册,7143 —100。
⑤ 《抗日战史———滇缅路之作战》第4 篇第26 章第3 节插表第8《新编第三十八师仁安羌战斗人马伤亡表》”
看不到黄先生所引的两个原始资料,但参考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徐康明编著的《中国远征军战史》所引《林蔚报告书》说,撤入印度的部队中“新38师约4000人”,这些引自档案的数字可以形成互证,新38师撤到缅甸时有三千余人,相对全军兵力,也是折损近半了。
其实七千还不是记载新38师撤往印度兵力的最高数字,张家德在《中国抗日远征史》第一卷记载“(第66军)军部及直属队、新28师、新29师损失惨重,在水平等地收容5320人,全军以31000人计,除去入英帕尔的孙立人新38师8800人,该路撤退逐次抵抗损失过半,约16880人”。但是啊,这个数字是显然以编制数来加减的,不符合参加远征的实际人数。举资料较详的第6军为例,这个军有29222人,实际参战的是23300余人,第66军的情况不会与第6军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