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
《论语》内容丰厚,触及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言语生动而精炼,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名著之一。书中很多思想和言语成为后世经典,论语卫灵公篇中就有不少知名的语句。
孔子与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共42章,以“卫灵公问陈于孔子”为末尾,内容包括孔子关于小人君子、有为而治、视死如归及学习办法的见地。据本篇记载,孔子去鲁来卫,卫灵公讯问孔子关于军事的成绩,孔子主张以“仁”得天下,所以不愿与为灵公为谋,于第二天不辞而别。之后,孔子与弟子离开陈国,粮食都吃完了,随从的人也病了。子路仇恨地说道:“小人亦有穷乎?”孔子答复“小人固穷,君子穷斯滥矣。”说的是耿直的人能安贫乐道,而君子遭遇贫穷就为所欲为。在这里,孔子谈到了小人君子的不同之处,以为在贫穷面前,小人、君子的区别立现。
本篇还谈及了孔子关于“视死如归”的看法。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仁者不会因怕死而害仁,而会牺牲本人来成全仁。“视死如归”在后世成为鼓励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的警句。篇中还记载了子贡问孔子怎样实行仁义的对话,孔子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后世演化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外,论语卫灵公篇中还有不少经典的语句演化成了成语或俗语,如“有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终身仕途不顺,除了在鲁国有过短时期的“辉煌”以外,大半生都在流离失所中渡过。分开鲁国后,孔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卫国,而卫灵公似乎也很厚待这位孔夫子,对他许以六万石的俸禄待遇。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难免要讨教一番,于是就有了“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像
“陈”即“阵”,行兵布阵之意,“卫灵公问陈于孔子”也就是卫灵公向孔子讨教军事成绩的意思。卫灵公把孔子当做上宾,自然是希望孔子能对卫国有所协助,于是就问了关于军事的成绩。不料,孔夫子一听说行兵打仗之类的字词就不快乐了,他也不顾什么“君君臣臣”了,毫不客气地说:“祭奠、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打仗的事情我却历来没学过!”不知卫灵公听了这话作何感想,由于史料并未记载卫灵公的反响,也没有对接上去的对话停止记载。反倒是孔子,由于卫灵公问了关于打仗的成绩就很不快乐,第二天率领弟子分开卫国了。
那么,孔子的愤恨来自哪里呢?原来,孔子主张的是“仁”“礼”,他以为治国要靠礼仪和暴政,而不是靠军事。卫灵公讯问关于军事的成绩就好比在问“怎样杀人啊”,孔夫子当然会觉失意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招呼也不打就走了。不过,分开卫国的孔夫子不断没有找到下落,只好又回到了卫国,这是后话。
卫灵公天寒凿池
历史上的卫灵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已经协助本人的夫人和别的女子私会,也已经溺爱过一个叫弥子瑕的男人,以致于被世人笑话。但是,私生活有点乱的卫灵公似乎又不是一个懵懂昏君,从史书记载的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来看,卫灵公在国事上颇有明君的风范。
卫灵公
话说在一个很冷的冬天,卫灵公忽然想“凿池”,也就是挖一个池子,什么用途且不论,总之是一件劳民的事。于是,池子刚刚开挖,他的大臣苑春就站出来支持了。苑春对卫灵公说:“天寒地冻的,让百姓服劳役很伤民啊!”卫灵公问道:“如今很冷吗?”苑春听了,心想您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就说:“您坐着熊皮,穿着狐皮大衣,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觉得冷,而小老百姓衣不蔽体,穿着破鞋,能不冷吗?”卫灵公觉得苑春说得对,就下令中止挖池子。
卫灵公的近侍对卫灵公说:“大王您挖池子,是由于不晓得天冷的缘故。如今您由于苑春的一席话就中止挖池子,人们将会感激苑春,而把仇恨归于您呐!”卫灵公不以为然,说道:“苑春原本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是我启用了他。从前百姓对他不理解,如今正好让百姓经过此事理解他。苑春做的坏事就像我本人做的坏事一样,苑春做的坏事不就是我做的坏事吗?”左右皆称是。从这个故事来看,卫灵公由于身在暖和的中央而不知天寒,晓得后能中止错误的行为,不失为一个心胸广大的君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