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宣扬群众智慧和平民英雄

2020年10月6日16:43:59历史解密230阅读模式

导读: 在佳作云集、星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缔造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传奇。任: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故事线索,在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取材比较多,因此我们特意将电影故事发生地放在“高家庄”。

任旭东导演近照。

在佳作云集、星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缔造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传奇。

一位从作战部队战斗员转行、以拍摄军事教育片为主业的电影界“新兵”,拍出了一部名震神州、广受赞誉的战争故事片;一部旨在传播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的“严肃作品”,以对敌人辛辣的戏谑调侃,酣畅淋漓地宣泄了民族情感,旷日持久地引爆了大众狂欢;一部由官方投资制作、没有大牌明星和超炫技术“吸睛”的主旋律影片,在面世后数十年依旧拥有巨大影响力,观影人数和印制拷贝数创下了令人惊叹的纪录。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伴随这铿锵有力的旋律流淌,电影《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愫和青春记忆,银幕上的英雄人物和经典画面,犹如乡音般熟稔和亲切。

国仇家恨生发出“旷世奇观”

王欣阁(以下简称王):当今许多年轻人爱看战争题材电影,对“电子战”“信息战”“生化战”比较熟悉,而“地道战”相对而言有些遥远,当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地道战,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任旭东(以下简称任):可以说,地道战是国难当头、强敌压境之时,我们党领导全国军民共同创造的天才般的战争样式,是特定时期在特定地域使用的特殊战争手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政府虽然被迫抗战,但他专制独裁,腐败无能,一年多时间内,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广大国土,迅速沦入日本侵略军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向敌人的后方挺进,通过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这类游击战几乎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等艰难条件下展开的。当时,日本侵略军在8000多个村庄的冀中平原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修建了700多公里的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锁沟,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碉堡成群,妄图消灭八路军和抗日群众。党领导冀中人民根据平原地形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地道游击战,挖掘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层连环地道网,游击队在地道里可以眼观六路、枪打八方,而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都发挥不了作用,小小的地道成为退可守、进可攻的地下长城。这部电影,就是以冀中根据地为创作背景,以多个村庄开展地道游击战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高家庄”军民发挥无穷智慧,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传奇。

王:这部电影创作取材于那段抗战历史,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有生活中的原型吗?

任: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故事线索,在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取材比较多,因此我们特意将电影故事发生地放在“高家庄”。当年高平村民兵不到百人,只有几十条枪,虽然处在鬼子炮楼的层层包围之下,却从未被占领。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带领下,从1943年秋到1945年春,粉碎了日伪军5次大“围剿”,这是很了不起的胜利。战斗结束后,刘傻子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不幸壮烈牺牲。这个刘傻子,就是电影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在创作拍摄时,我们陆续采访了包括北京原顺义县焦庄户,石家庄市正定县高平村、保定市清苑县冉庄,以及任丘、高阳、蠡县等七八个县数十个开展过地道战的村庄,召集老民兵开座谈会,听他们讲当年同仇敌忾、英勇抗日的故事。现场聆听他们的动情讲述,我们每每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是太平年月,谁会在地道里东躲西藏,我们今天看地道战觉得是“旷世奇观”,其实那一条条地道都是由国仇家恨生发勾连的。

《地道战》连环画封面。

以军人血性打造英雄传奇

王:现在拍电影要融资、要确定演员档期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容易,您当年拍摄这部影片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任:最大的困难是剧本创作。因为形势任务的需要,1963年初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民兵军事教育片《地道战》,主要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让大家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为避免干巴枯燥,要求在军教片的表现形式上尽量让情节生动,耐看,且能看懂。八一厂厂长陈播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指派我参加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文学剧本创作小组。我们创作组一起到冀中地区进行了深入采访。地道战是一种游击战术,剧本从何入手,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将来在电影上如何呈现?特别是将抽象、概括的地道战内容编织成一部情节紧凑、生动好看的军事故事影片,确实是一个严峻挑战。“再难,能有攻打大王庄难吗?”我当时经常拿这句话激励自己。我是从刘伯承率领的二野部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在作战部队时从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参加过多个大小战役,可以说九死一生。在豫北战役攻克汤阴城巷战中,手榴弹炸掉了我的右手食指;攻克兰封县城战斗中,我的左胳膊被枪弹洞穿。战场上锤炼的军人血性,让我面对困难时从未退缩和服输。我很快拿出了剧本初稿。初稿审查通过后,彭绍辉副总参谋长提出进一步修改方向:“要充分体现人民战争中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故事性要真实可信,让观众看过影片后能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王:这部电影最大的道具和景观就是地道了,怎样在大银幕上呈现险象环生、让鬼子防不胜防的地道机关?

任:这部电影歌颂的是平民英雄,展示的是普通军民的战斗智慧和生存智慧,无论是地道机关的设置,还是拍摄主场景的选取,必须既贴近实际又高于生活。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当年地道战中的条条地道和重重机关,因为雨季很难保存完整,早就毁损得差不多了,实景拍摄几乎不太可能。幸亏杨成武副总参谋长派人给我送来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的书,文图并茂、形象直观,成为设计地道的重要“教科书”。最初曾想选一块黄土地开挖成地道断面,毕竟地道是这部电影核心看点,不过经估算工程太过浩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只好让美工在八一厂内搭景。也就是说,呈现在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搭景拍摄的。我们通过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将地道内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地道设施和形态各异的地道出入口,共同组成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地道战斗网。在外景拍摄上,因为高平村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3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成为电影中标志性的主场景。邻近的唐庄有3棵300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所有这些,都成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地。

电影《地道战》剧照——灶台地道口。

大众狂欢背后是民族情感宣泄

王:有评论认为您开创了我军大银幕上兵演兵的先河,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吧!这部电影最初定位的基本观众是广大民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军事教学片与故事片、艺术片不沾边,不需要演员有什么演技。基于这种考虑,拍摄之初我们没想着请名演员出演。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4个人是八一厂专业演员之外,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和战士。两三百人的电影剧组,只有4名专业演员,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当年剧本没完成,我们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是老乡家的牛圈,牛粪堆起来垫上沙土就是炕台,卸了门板就是床。白天给老乡拔麦子,晚上提着煤油灯找老民兵唠嗑。这样持续了3个月,后来大家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线老民兵、战斗员的样子。其实,兵演兵要的就是那股硬气劲儿和烟火味儿。没有生活历练和熏染,展示在银幕上的形象观众不会认可的。

王:这部电影面世后迅速风靡全国,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被媒体和影迷津津乐道,您觉得这部影片成功在什么地方?

任:影片之所以受到各界肯定,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有多方面因素。一个是,我们首次在大银幕上生动完整地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传达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战无不胜的”这一主题,这无疑是人民的共识、时代的声音,容易在观众中引起共鸣。记得毛泽东同志曾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可以说,电影《地道战》就是对这句话的精彩注脚,这部影片更像是用影像抒写的一部宣扬群众智慧和平民英雄的战地报告。另一个是,得益于特殊年代密集的放映传播。许多老同志还印象深刻,“文革”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只能放“三战一哈”4部影片:三部故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一部新闻片《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电影《地道战》在中国城乡的密集反复放映,确实到了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程度。还有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无论是跌宕紧凑的情节构思、幽默机趣的细节描绘,还是精彩奇绝的战争史实和脍炙人口的主题音乐,都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那个年月,电影《地道战》一放映,现场观众就会和着影片齐声高唱《地道战》歌曲,我亲眼看见许多观众被日本鬼子处处挨整的窘相逗得前仰后合,电影许多段落总能激荡起观众的笑声。我想,在这大众狂欢的背后,是民族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中国人民忍屈辱受压迫太久了,看到日本鬼子在小老百姓手里挨整,看着解气!

经典影像播撒的是时代心声

王:影片放映后,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在中国城乡久唱不衰,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是您从老百姓中发掘创作的?

任:1963年,我们在高平村创作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同志安排我们与老民兵座谈交流,一位老民兵还现场唱起战斗中自编自唱的民谣:“太阳呀出来照呀么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呀么闪金光……”我听了前两句就很激动,歌词明白如话,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放在《地道战》中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以这首民谣为基础,增编了第二、三段歌词。可以说,这首歌词来源于冀中人民丰富的地道战生活实践。后来这首歌交给著名歌唱家邓玉华演唱,从此就一炮打响了。有些老同志,一听到这首歌就老泪纵横。从来那些留存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播撒传递的都是老百姓的愿望、时代的心声。

王:这部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从那个特殊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部电影也比不上的,这是您从没想到的吧?

任:大大出乎意料!这部电影1966年公映,2006年5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明振江厂长在清苑县冉庄“庆祝《地道战》影片诞生40周年纪念”会上宣布:“截至2005年底,电影《地道战》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全球共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也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最多的黑白影片,已发行拷贝8420部。”另外,影片还曾经被作为国家的礼品赠送给数十个友好国家,将中国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群众智慧撒播到世界各地。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我都感到由衷的自豪。拍摄这部电影,我没获过奖,没拿过一分钱片酬,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可是我觉得很欣慰,这部电影寄托着一个老兵对党的无限忠诚。

日本奇葩变态文化有哪些? 震惊趣事

日本奇葩变态文化有哪些?

要不说这日本为啥变态,我写的时候都脸红,结果这在日本成为了口口传颂的神话,日本人说起这个来眉色飞舞深感自豪,觉得这有啥,这不正常吗? 结果最后伊奘诺尊成了日本神话中的父神,既是日本诸神的父亲,也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