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都觉得姜维接了诸葛亮的班。可实际上,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为蒋琬,蒋琬主事十二年后,又由费炜接班,而姜维的掌权是在费炜之后。纵观诸葛亮、蒋琬、费炜和姜维四人的策略,诸葛亮与姜维在军事上的做法颇为相似,即主动北伐,而蒋琬和费炜则将北伐视为一种政治口号,其中蒋琬仅主持了一次北伐,费炜主政期间虽北伐次数高于蒋琬,可每次用兵也不过几千人,更像是作秀。
蜀汉集团在失去荆州后,又在刘备的主持下进行了东征,结果在夷陵惨败。如此一来,原本就实力不济的蜀汉,再受重挫,成为三国时期最弱的一方。蜀国的灭亡,原因是颇为复杂的,如果仅仅以“势微”说来笼统地概括,显然有些浮于表面。相对而言,蜀国的失败有两个致命性的原因:
首先,自刘备进入益州之后,便一直戒备和打压益州的土著势力。
刘备戎马半生,戒心很强,在夺得了益州、汉中等地后,所信赖的还是从荆州带过去的旧部,很少提拔和重用原益州的官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在《三国志·蜀书》中,除刘氏家族以外,立传者有五十九人,其中仅有十九人为益州土著官僚,另外的四十人皆是刘邦旧部。
透过蜀汉高层官僚的结构可以看出,在蜀汉集团内部,存在着两股势力,一方为刘璋旧部,属于益州土著官僚,另一方为刘备旧部,是蜀国的心腹。两股势力明争暗斗,使得蜀汉集团并不齐心。更为重要的是,对益州本土士大夫的芥蒂,使得蜀汉在人才选任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蜀汉后期军事人才断层,缺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军事首领。
不少人都觉得刘备的发迹与诸葛亮的智谋有着莫大关系。可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理政尚可,可在军事上只能算作是二流甚至于三流统帅。司马懿曾对诸葛亮进行过十分公允的评价: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所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
此说从诸葛亮的北伐中可以窥见端倪,比如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其声东击西的战略当即被郭淮看穿,无论是取北原还是攻阳遂均未成功。
而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等将星的陨落,魏延又居功自傲,与杨仪内斗甚重,结果丢了性命。到蜀汉后期,姜维、王平、廖化虽然不是平庸之辈,可比起魏国的统帅,终究还是差了一大截。
反复忖度,以上两点其实又实为一点:蜀汉集团始终对益州土著心怀芥蒂,一直依靠旧部,甚至不惜任用降将,最终导致了人才的断层和严重的内斗。
有着如此致命的问题,诸葛亮、姜维又都实心实意的北伐,连年兴兵,又无异于自掘坟墓。而当蜀汉势微之际,魏国兴兵伐蜀,仅耗时两月便逼得刘禅投降,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吧!